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5: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②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官学:太学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1)官学:
①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学在官府”形成的根因: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③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
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中坚力量)
太学教育为适应封建社会治国者的需要,对太学课程的设置做了严格的规范。西汉时期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以儒家经典“五经”和“三传”作为基本教材。“五经” 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 、《春秋》这五部经典。“三传”即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周丽霞《传统太学私塾》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2)私学:
(中坚力量)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一: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材料二: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除了学者之间的辩论,学生也可以质疑问难。通过辩论,既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又促进了不同思想的活跃和交流,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对两宋时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范围……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三: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分析宋代书院的进步作用。
原因:①宋朝商品经济活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宋朝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的促进③重文轻武,发展科举的推动④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
特点: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发展相互促进;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影响:①教育范围扩大,文化下移②促进学术繁荣;
评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
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3)影响:
(中坚力量)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材料一: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材料二: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有利于保存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材料三: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1、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1)起源:
(中坚力量)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拉斐尔《雅典学院》
(2)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
柏拉图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它创立于1088年。当时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学者们聚集在博洛尼亚,共同评注罗马法法典。皇帝费德里克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规定了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从14世纪开始继法学之后,博洛尼亚大学又迎来了众多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
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建校900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大学之母”。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1、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中坚力量)
(2)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辖境与司法区重合。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区内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这一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A、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相当于教育部),由此确立起法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注:帝国大学并非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大学区(academie),法国省一级的国民教育行政管理单位。1988年以来,法国共有28个与行政区大致协调的大学区。根据现行规定,大学区总长必须具有国家博士学位,由内阁会议提名,总统任命。1896年,颁布《国立大学组织法》。按照此法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学院联合为17所文、理、法、医4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由总长兼任校长。大学区也相应改为17个。但是大学区的辖境既不与司法区重合,也不与经济、卫生、劳动、农业、邮电等任何行政区相合。
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即国民教育制度。
1、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2)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②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德国教育之父”威廉·冯·洪堡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后来发展成为柏林洪堡大学(简称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29个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曾于此求学。
威廉·冯·洪堡(1767年—1835年),生于德国波兹坦,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其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1859年),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西方近代学校教育: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2)发展:
③美国:大学服务于社会,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提供咨询服务、专利转让(产学合作)、继续教育课程、为大学带来商业价值。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大学采用商业手段模式,将学生视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教育服务。商业化为大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推动科研发展,也导致大学间的竞争加剧,引发学术腐败和虚假宣传,学生承受经济压力.
高校脱离教堂的治理与财政资助并在其办学使命中去除基督教宗旨。高校的世俗化表现为政府取代教堂获得了对大学的控制,教堂在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化。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基督绅士转变为千变万化的职业俗人。
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为美国大学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平等是创新的土壤,有安全感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碰撞中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创新。
材料2: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材料1: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①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②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③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④综上,大学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学的作用。
2、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1)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
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戊戌变法中。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北大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P78“学思之窗”: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2)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时,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2、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3)留学教育:
①概况: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提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②作用: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推动政治运动发展,促进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为近代化各项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
20世纪初掀起的留日风潮
清末民初庚款留美
勤工俭学留法热潮
20世纪20年代赴苏留学潮
初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中期派遣船政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海军与船政。
1896年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留学。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奉照拟定的《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并公布实施,此举将留日运动推向高潮。
1909—1940年,美国逐年逐月退还庚款,并将所退庚款用于选拔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中美文化交流。1909年,美学务处正式成立。
孙中山
容闳
胡适
一战后,法国急需劳动力,加之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提出了“勤以做工,简以求学”的口号。大批青年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口号赴法勤工俭学,从而掀起了长达20多年的。
邓小平
十月革命后许多留学生开始前往俄国学习其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与治国之道。
聂荣臻
古代: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如吉备真备。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大都接受过西方教育。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曾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用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迪民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留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少留学者成为了革命先烈,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
阅读材料如下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有哪些 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特点:①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②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③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④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⑤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
(2)①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②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予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革期间: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2)举措: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教育,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3)结果: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3、文革以后: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1)“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4)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成就: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近 代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
国内教育
留学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1898建立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标志
1912北京大学、1911-1912清华学(堂)校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兼容并包·推动新文化运动
1928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学者执教
官派留学
留日风潮
庚款留美
留法勤工俭学
以俄为师
建国 初期
文革
新时期
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1957年,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教育事业重回正轨;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教育投入大量增加。
小结:中国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四)学校教育的意义
材料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材料一: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1、有利于保存典籍、文化传承。
材料二:洋务派派遣的留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起过重要影响,例如,北洋舰队12艘主要舰船的管带中,有一半由留学生担任。 ——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2、有利于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3、有利于高尚精神、塑造品格。
总之,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最早的书籍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世界:约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纸草文书
帛书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埃及的纸(莎)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约产生于前 3000年。
制作过程是:用一种类似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光滑的纸莎草纸。再用菜叶加烟渣调成墨汁,以芦苇茎作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书写后将其卷起来,扎上细绳。 4世纪前后,被羊皮书卷取代。
竹简
(大众化)
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起源于春秋时期。
竹木简策
(二)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二、印刷书的诞生
②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造纸术外传后,推动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交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1)造纸业的发展:
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蔡伦
造纸术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双丝的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大众化)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二)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2、印刷术:
(1)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大众化)
二、印刷书的诞生
1、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谷登堡圣经
(三)印刷书
2、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57年,在莱菌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版较为简易。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
约翰·古腾堡(1398年—1468年),德国发明家,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体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大众化)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为“新一代的书籍”?
一是基于技术层面。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腾堡发明了一种适于制造活字的金属合金,一种能准确无误地倒出活字字模的铸模,一种油印墨水和一种印刷机。他把所有这些印刷成分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印刷的优越性就是于大规模生产。古腾堡的发明在欧洲非常快地普及。在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就已经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古腾堡使用的字母由铅、锌和其他金属的合金组成。它们冷却得非常快,而且能够承受印刷时的压力。印刷本身是使用转轴印刷法,印的是纸和羊皮纸。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
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
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3、翻译活动的开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汤若望
(三)印刷书
(大众化)
(四)印刷书历史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大众化)
材料一: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二: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有利于文化传承印: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有利于文化交流: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②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③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一)国外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地位: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
最宏大、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服务性)
1、古代:
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开疆拓土、尊崇文化。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亚述图巴尼拔书馆:
(3)内容:图书馆保存有25000块楔形文泥版文书,包括宗教铭文、文学作品和科学文献,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比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由于泥版图书的特殊性,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毁于战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
(2)建立: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一)国外图书馆
2、中世纪: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位于英国英格兰曼彻斯特,是英国历史最久的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成立于1653年,英语国家最古老的图书馆。拥有超过10万册书籍,还收藏有众多珍贵的画作。纺织富商汉弗莱·切萨姆捐赠用做图书馆和教会学校。3位管理人员受到切萨姆的任命,出发去搜寻书籍、手稿和档案。来满足周边神职人员、律师、医生的需要。直到19世纪中期,切萨姆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唯一的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③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④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特点:
地方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
主要服务于工人;
藏书来自皇家、私人,私人为主;
重视国内外图书馆的协作。
(服务性)
三、图书馆的成长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4月正式开放,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拥有2.1亿件藏品:其中有470种语言写成印刷品1亿多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一)国外图书馆
3、近代:
(服务性)
(二)中国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1、古代: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早期藏书处:盟府、守藏室、天禄阁、石渠阁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嘉业楼、皕宋楼、海源阁、八千卷楼、铁剑铜琴阁
四库全书:故宫-文渊阁 圆明园-文源阁 承德-文津阁 沈阳-文溯阁 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淙阁 杭州-文澜阁
(服务性)
(二)中国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近代:
材料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2: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3: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外来示范: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理念转变: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时代特点: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服务性)
(二)中国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建国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3、现代: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服务性)
(三)图书馆的作用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 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 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三、图书馆的成长
(服务性)
(一)西方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亚历山大博学园: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服务性)
托勒密对文化事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他而言,仅仅把商人和管理者从马其顿和希腊带往埃及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医生、艺术家和诗人,他要让它取代雅典把亚历山大打造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和希腊科学艺术的中心”——亚历山大博物馆应运而生。
亚历山大博物馆是托勒密一世献给缪斯女神的一座神庙(也是学院),“包括汇藏博物馆各领域藏品的图书馆、天文观测台,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与教育的设备”。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一)西方博物馆
1682年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武器、服饰、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建立了向公众和学者公开开放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开创了将私人收藏公之于世、建立近代博物馆的先河。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馆藏精品各国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
阿什莫林博物馆现设古器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钱币室四个部门,展出欧洲、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出土文物。还有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各国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该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室,收藏有三万多件欧洲版画与素描,包括大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师的素描,手稿与版画。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
、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一)西方博物馆
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目前,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被称为“世界四大艺术殿堂”
法国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自然历史博物馆旧貌,原建筑已不存在
(二)中国博物馆
(2)上海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馆。
1、晚晴时期:
(二)中国博物馆
2、中华民国时期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3)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
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新中国成立通过国家
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在明朝、清朝两朝皇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涉及古书画、陶瓷、青铜器、工艺品等诸多文物类型。
(二)中国博物馆
3、新中国成立后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2)中国国家博物馆: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
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代表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
(二)中国博物馆
3、新中国成立后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河南博物院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博物馆的特征及作用
1、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2、作用:(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3)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对外文物展出,向公众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加国际社会对华夏文明的认可。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结合地方民俗,推动旅游业发展。
突出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利用本馆的文化资源,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文物保存、传承历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群体记忆 , 增强爱国情感
博物馆教育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寒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搏物馆的念头,呼呼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寒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范,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塞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
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宋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意义。
特点:①国家逐渐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②博物馆类型丰富多样;③运营出资方式多元;④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事业发展壮大
意义:①进行文物收藏和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群体记忆和爱国情怀;②推动知识传播和普及,培育公民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③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学校教育
印刷书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
古代教育
大学教育
留学教育
传承文化、儒学、科举
传承文化、科学、人才
文化、人才、启蒙、教育
书籍诞生
文化普及与对外交流
博物馆
自媒体视频、VR、线上国学教育
文化产业、国民教育、文物保护
课堂小结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献开发、书籍阅读、保存古籍
在搜集、保存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图书馆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传播了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变革
留学
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
各种文化介质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2023·海南高考·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2.(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3.(2023·浙江高考·14)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4.(2023·浙江高考·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5.(2023·广东高考·8)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6.(2023·浙江高考·20)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
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2·北京高考·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模拟·33)有学者这样总结18世纪前期法国印刷业的发展和书籍的出版情况:神学书籍的数量不断下降,而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书籍数量增加——图书馆阅览室、租书店这些公共机构数量井喷,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法国(  )
A.不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对印刷业进行革命性改革
C.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 D.社会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9.(2021·天津高考·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10.(2022·福建南平市高三联考·4)清代京师同文馆学生的主要事务是为总理衙门收发和翻译电报及其他文件,也翻译各国报纸,实习的形式主要是随使出访担任翻译、在中国驻外使馆当译员。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A.旨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利于提高士子的国际意识
C.动摇了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11.(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9)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测验结果显示,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这表明当时(  )
A.俄国革命道路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认同 B.美国因“大萧条”加紧对华经济掠夺
C.苏俄新经济政策显示了巨大的吸引力 D.反帝的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新趋势
12.(2022·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7)在中
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
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D.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13.(2022·湖北高三开学考试·14)1809年,柏林大学首创研究班的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并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柏林工学院、卡尔斯卢合工艺学院等一批高等专业学院一也是这时建立的。由此可知,当时德意志的教育变革(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扩张步伐
C.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
14.(2022·四川省内江市一模·30) 下图所示,1933年2-5月,中国馆藏历史文物大迁徙:古文物馆2631箱,图书馆1415箱、文献馆3773箱、秘书处5608箱又64包,共计13427箱又64包。此次文物迁徙(  )故宫文物迁徙路线示意图(局部)
A.是文物免受战祸破坏的重要举措
B.是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动调整
C.弘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满足了新生活建设运动文化需求
15.(2023·广东广州一模·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