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于1956年10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特16的特种邮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汉代削藩、拓土、尊儒等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了解汉代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汉朝灭亡的原因
西汉的建立
壹
一、西汉的建立
1. “与民休息”政策
材料:孝武皇帝者......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注引应邵曰:“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之。”……六年夏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窦太后原名窦漪房,是汉文帝之妻,汉景帝之母,汉武帝祖母)
——班固《汉书·武帝纪》
一、西汉的建立
1. “与民休息”政策
汉文帝
汉景帝
文帝景帝继续实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坚持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注意节俭
材料: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ì pìn]者摈而不得会聚。
——《汉书·食货志上》
既然“无为而治”取得如此成效,为何汉武帝要求转变治国思想呢?
一、西汉的建立
2. 郡国并行制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郡国并行制?
1. 吸取秦亡教训
2. 分封制影响仍深
3. 过渡性质的郡国并行制
4. 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韩信:“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一、西汉的建立
2. 郡国并行制
“无为而治”遗留的历史问题:
1、薄税养肥了豪强地主;
2、对工商也不再限制,纵民铸钱,王国势力膨胀;
3、片面强调稳定,对诸侯王纵容姑息,王国坐大;
4、因循“无为”,使各级政府消极苟安。
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制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刘氏皇族对汉朝的统治,但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西汉的强盛
贰
二、西汉的强盛
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贾谊《治安策》
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恩令
其他措施:左官律、酎金夺爵、附益法
二、西汉的强盛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迁徙豪强
汉武帝实施长期迁徙豪强地主的政策,迫使大量的豪强地主离开本乡本土,一方面割断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宗法关系和相互联络,扼制了他们势力的发展,打破了它们与地方诸侯国的勾结;另一方面,豪强地主被迁徙时,只能携带动产,而无法带走土地等不动产,这些土地被冲做公田或者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任用酷吏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咸宣、杜周共计11人的传记。其中,郅都为文帝、景帝时人,其他则为武帝时期的官僚。
二、西汉的强盛
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设刺史。刺为刺举不法,史(使)由天子所遣,俸禄六百石。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回京奏事。奉诏六条问事:(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2)二千石不奉诏书,背公向私……(3)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4)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5)二千石子弟怙倚荣势,请托所监……(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位卑权重
皇帝委任
2、设置刺史,监查地方
二、西汉的强盛
3.中外朝制
以内朝牵制外朝,限制丞相决策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选
②标准:“孝廉”(品行)
③作用:
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
消极: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
4.察举制
二、西汉的强盛
汉代讲经画像砖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取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3. 思想上
材料: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纲五常”的政治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具体措施:
思想:设五经博士,儒学官学化
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统地位确立。
——有利于加强君权
二、西汉的强盛
3. 思想上
问题探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影响?
材料: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王保国 柏杨《中国人史纲》
积极:①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②政治、民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增强民族的统一认知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大统一国家的发展;③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
消极:不利于思想多样化,钳制了思想,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为何选中了”儒“家呢?
一、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影响最广。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广含着整个上古文化的传统,儒学在思想界本就居于正统地位;其次,儒学本身理论完密,内容丰富,非其他家可比。
二、“儒风的嬗变”。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格局的变革导致了儒家知识分子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而这种改变又带来了他们学说的嬗变,更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经过汉代儒学家改造后的新儒学,打打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
三、汉武帝的个人偏好。汉武帝还是太子时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位初就大量启用儒生,并制诏贤良,崇儒更甚。
二、西汉的强盛
3. 思想上
二、西汉的强盛
4. 经济上
◎农业劳作
◎井盐生产
币制改革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均输平准
均输: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利用均输所得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重农抑商
算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作用:调节供需、平抑物价、抑制商人、增加收入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5. 军事上
(1)北击匈奴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夺去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经过以上重大战役,匈奴力量大为削弱,除对西域诸国还有一定控制能力外,在无力向东发展,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
公元前104年,设置酒泉郡、张掖郡,前111年设置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河西四郡”的设置不但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而且打通了汉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西汉的强盛
5. 军事上
(1)北击匈奴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夺去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经过以上重大战役,匈奴力量大为削弱,除对西域诸国还有一定控制能力外,在无力向东发展,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
公元前104年,设置酒泉郡、张掖郡,前111年设置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河西四郡”的设置不但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而且打通了汉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西汉的强盛
5. 军事上
(2)经略西域
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计划具体实施于西域,时间始于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一武力征伐与“德化”。西汉王朝对西域先后采取了四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征服楼兰、姑师、大宛等
国;并大规模派出使团,实施“厚赂”政策,此举不仅展示了西汉王朝的强盛,更是以丰厚的赏赐“德化”西域诸国,使其成为西汉王朝的“外臣”。
与乌孙和亲
因其故俗
屯垦戍边
二、西汉的强盛
5. 军事上
(3)经营西南、东南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豆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 ——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河西四郡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开西南夷
以广巴蜀
招来东瓯
事两越
置沧海之郡
河西走廊
西汉疆域图
二、巩固大一统 (四)疆域大一统
危机 应对举措 影响
政治 发布“推恩令” 创立中朝;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机构 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 完备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强化皇权
有利于地方乡绅参政,扩大统治基础;保障中央政策的落实,强化君主专制
经济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抑工商:算缗、告缗令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
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稳定物价;保障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增加政府收入,防止商人干预国家经济
军事 收复河套地区;征服西南地区,设置益州等郡,平定百越。 稳固边疆,巩固中原王朝;打通了汉与西域的直接交通;促进匈奴和其他相邻游牧民族社会发展。
外交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也建立,“丝绸之路”形成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专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东汉的兴衰
叁
三、东汉的兴衰
◎东汉集市图
探究:东汉为何能够迎来经济的再次发展?
政治 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1)东汉建立: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三、东汉的兴衰
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政治上——把持地方政权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东汉豪强地主
(3)衰落
三、东汉的兴衰
(3)衰落
材料: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而亟欲亲政的条件,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轮番执政,相互间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
——王子今《秦汉史》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探究:两汉衰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政治腐败
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徭役繁重
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根本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
多种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主个人能力有较高要求
2、缺乏对最高权利长效监督机制,从上到下的腐败
3、人治社会制度缺乏稳定性
4、政治结构失衡(诸侯王势力、外戚势力、宦官势力
两汉的文化
肆
四、两汉的文化
类 名称 时间·作者 备注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 首创纪传体通史
《汉书》 东汉·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两汉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
乐府诗 两汉 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 民间流行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被誉为“医圣”
麻沸散 东汉·华佗 适用于外科手术
数学 《九章算术》 公元1世纪 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经》 西汉初 测日影求日高,最早引用勾股定理
四、两汉的文化
类 名称 时间·作者 备注
科技 造纸术 东汉·蔡伦 纸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地理 候风地动仪 东汉·张衡 测定地震方位
《灵宪》 天文学专著
农学 《氾胜之书》 西汉·氾胜之 总结古代黄河中游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
《四民月令》 东汉末·崔寔 描述大地主田庄从正月到十二月中农业活动
本单元小结
时期 历史发展进程 特点 关键词
远古时期至新石器时代中前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中华(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国家的雏形 万邦林立;炎黄华夏始祖的传说 夏商西周 早期国家 奴隶制国家 管理松散,神权色彩,血缘因素 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 从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国家的转型时期 国家管理方式的升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开始产生 华夏认同观念的初步形成
大一统时代的孕育
秦朝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两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发展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