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 一轮复习
2025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通览 阶段特征
夯实 基础知识
探讨 高考真题
2
3
4
扫描 考情分析
1
链接 模块选必
5
2025年高考一轮通史复习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9 全国Ⅰ卷·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全国II卷·26·唐代文化 全国I卷· 45.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0 全国I卷·26 ·唐代书法艺术 全国II卷·26·唐代美术 全国III卷·26·唐代敦煌壁画 北京·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天津·2·唐朝的民族关系
2021 全国甲卷·45·孝文帝改革 全国乙卷·25·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全国乙卷·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 福建卷·3·三国正统观念
广东卷·2·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海南卷·3·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山东卷·3·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湖南卷·3·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天津卷·2·魏晋书法
2022 全国甲卷·25·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全国乙·25·皇族分封 广东·3·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20·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3 全国乙卷·25 唐朝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湖北卷·3唐朝对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视
湖南卷·3· 南北政权对华夏的认同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备考
考查内容:本讲是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有涉及。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题目形式多样,有图表、图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备考策略:
(1)注意时序与阶段特征;
(2)把握分裂时期蕴含着历史进步因素,即统一趋势;
(3)关注江南开发的重要作用;
(4)注重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考查趋势:
⑴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结合时间线索和地图变化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⑵要重点关注士族专权对政权的重要影响、北民南迁对区域开发的推动作用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⑶结合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相关史实,认识民族交融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重点关注:
三国鼎立、西晋统一、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州郡县、律令儒家化、区域大开发、屯田制、庄园经济、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①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②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③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①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危机,玄学兴起;
②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
①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②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①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
②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民族融合新高潮;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魏
蜀
吴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战役 交战方 时间 地点 获胜方 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 袁绍vs曹操 199年 官渡(今河南) 曹操 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曹操vs孙权、刘备联军 208年 长江赤壁(今湖北) 孙、刘 三分荆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夷陵之战 刘备vs孙权 221年 夷陵(今湖北) 孙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定型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
【探究思考】根据教材内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建国 都城 势力
魏
蜀
吴 公元220曹丕称帝
公元221刘备称帝
公元229孙权称帝
洛阳
成都
建业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
魏
公元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国号魏,
东汉灭亡
起止时间:220-266
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
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起止时间:221-263
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吴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
定都建业,国号吴
起止时间:222-280
造船业发达,发展
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探究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意义?
①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
②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③符合人民渴望安定要求,为全国统一奠基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拓展延伸·屯田制
含义:
背景:时间:
内容:
特点:性质:影响:
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地荒芜。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
军屯指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对半分给国家。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后期引起了屯田的军民的反抗与逃亡。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拓展延伸·占田制
含义:
目的:
时间:
内容:
影响:
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
两晋时期 土地私有制度
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
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
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
占田制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2、西晋统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
①263年司马昭灭蜀;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西晋建立和统一
材料2:西晋是在门阀士族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随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权力以限制门阀,再任用外戚以限制宗室。
西晋初年【分封】宗室
材料1:司马炎在位期间(266-290)西晋王朝还算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
(2)八王之乱(291-306)
材料3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2、西晋统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3)五胡内迁:
游牧民族
(胡人)
农耕民族
(汉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探究思考】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原因和影响?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
②北方气候转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③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需要。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材料2: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数目远非五个,只是他们的势力相对大一些。
原
因
①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③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影
响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2、西晋统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4)西晋的灭亡:
材料:内迁少数民族也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与西晋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匈奴刘渊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态(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门阀斗争、宗室内乱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
秦汉以来“大一统秩序”崩溃
317年司马睿
建康(今南京)
1.(2021·福建新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2.(2023·江苏高考·3)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3.(2021.6·浙江高考·25)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一)政权更迭情况
3、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材料1 司马睿力量弱小,宗系疏远,在王导帮助下才得以登上皇位。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与曰‘王与马,共天下’”。
南渡士族代表王导
(2)士族政治:
形成:
影响:
①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②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
(1)建立:
材料2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致使选拔官吏越来越看重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士族崛起,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1)含义:
(2)时间:
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①历史根源:
②政治原因:
③经济原因:
④制度保障: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3)兴起原因: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王与马,共天下);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经营庄园,能够自给自足,逐渐割据;
九品中正制。
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寒人掌机要)
士族:是指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门阀政治:就是士族专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是士族政治发展的顶峰。
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4)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与皇权共治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③文化上:崇尚清谈(即不谈国事、不谈民生、空谈玄理)。
④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5)评价
积极:
消极:
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
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
(6)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以及庶族地主乘机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九品中正制
儒学僵化
阶层固化
视角1 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材料 士族就是“士”与“族”的结合,所谓士族门阀就是以儒学传家、世代通经致仕的显贵地主家族。两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动荡和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格局,政治走向变得更加趋于多元化;南北门阀士族的融合发展,南方经济开始繁荣,南北经济由一家独大向共荣发展过渡;门阀士族阶层在身心得以安定的环境下搞创作,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儒、道、佛三者不断融合发展……学术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赵育辉《论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格局嬗变特征及影响》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
探究
①冲击中央集权;
探究·强化训练
②促进南方开发;
③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活跃。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4.(2022·江苏·模拟预测)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B.门阀政治确保了政局稳定
C.门阀士族对皇权篡位 D.皇权与士族势力达到平衡
5.(2024·湖南岳阳一模·4)东晋名士桓伊虽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但他为人谦素,文武双全,淝水之战后,因军功封候,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 ”,后卒于任上,谥号烈。他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相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而改编。据此可知( )
A.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 B. 依靠淝水之战成就桓伊
C.应注重人物的阶级属性 D.桓伊凭借才艺扬名于世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6.(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7.(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4、南北朝: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
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建立:
演变: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⑴南朝的更替: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4、南北朝: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⑵十六国与北朝:
A.十六国:
材料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与东晋同期的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
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形成:
特征:
影响:
长期混战打乱原有族群布局,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慕汉心理,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探究思考】十六国在国号上有何特点 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4、南北朝: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⑵十六国与北朝:
材料 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而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胡人,就要推崇汉化。如果不攻取东晋,就不能居于汉人正统地位。苻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文化正统所在而代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料会在淝水战败 。 ——陈寅恪
B.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①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并统一北方;
东晋前秦形势图
【探究思考】前秦兵势正盛,何以骤兴骤亡?
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①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
②统治基础脆弱;
③战略战术失当。
②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情况
4、南北朝: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⑵十六国与北朝:
C.北朝: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581年,杨坚代北周,
改国号隋,北周亡。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②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③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取代北周静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北魏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齐
(550—577)
北周
(557—581)
隋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探究思考】西欧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有隋唐辉煌?
民族交融:地理空间扩大、民族种群扩大、文化内涵扩大
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等等,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因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民族交融多以汉族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发生。
但民族交融建立在各民族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既包括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1、表现:
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心理:
概念阐释·民族交融
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
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定居);
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华夏认同感增强。
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2、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
北方民族内迁
中原人民南迁
【探究思考】⑴根据图片,归纳魏晋时期
人口迁移的概况。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邓小南《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探究思考】⑵根据图片探究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内迁的原因
①寒潮期,恶劣自然环境
②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③战争因素,统治政策影响
探究·拓展深化
【探究思考】1、梳理出教材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程。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拓展深化
3、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民族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民族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东晋 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探究思考】2、概括出这一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拓展深化
3、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程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东晋 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①政府政策
⑤统治者改革
④民族战争
③经济交流
②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分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
①从北方到南方
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等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的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
②从边疆到内地
主体是少数民族,如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共几十万人陆续内迁到今天甘肃、山西、湖北、辽宁等地。
③从内地到边疆
大多由政府组织内地军民迁徙,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始皇迁徙内地“几万家于河套”以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④从国内到国外
如唐朝时,我国已有很多人到南洋,即东南亚各地生活,被当地居民称为“唐人”。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拓展延伸·人口迁移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拓展深化
5、民族交融的影响
⑴政治:
⑵经济:
⑶文化: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改变了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筵席”本意为中原地区宴会场景。秦汉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就食,先在地上铺大“筵”,再铺上小的“席”,然后置矮足的几、案(桌),就餐时一般跪、盘踞,若“箕踞”则极不礼貌,今天韩、日仍保留这一习俗。魏晋时期胡床流行后,高足家具兴起,汉族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改变,宴饮变成了高桌、椅凳,便捷、卫生许多,“筵席”失去了本意。——据刘敏《氏族兴衰与民族交融》、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缩小民族差异,强化华夏认同,为全国统一准备条件;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纲上P31-32
选一P22-23)
纲要上·选必1融合
(1)背景:
(2)内容: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③社会矛盾激化;
④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前期 重点改新制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后期 重点是汉化 汉化 政策 迁都洛阳 讲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兴学校 祭孔子
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巧妙设计迁都洛阳:
以“南伐”为借口,493-495由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前
后→孝子郭巨画像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拓展延伸·均田制
含义:
背景:
性质:
经营方式:
影响:
瓦解:
(北魏至唐中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
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
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
积极性:
局限性:
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②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徭役;
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实质:影响: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 民族汉化)
政治制度
封建化
经济生产农耕化
文学教育
儒学化
生活习俗
汉族化
统治中心
中原化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了中华文明。
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视角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
①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
②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③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④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8.(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9.(2017·全国新课标II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10.(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11.(2020·北京卷·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1、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农耕与游牧经济的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边 境 汉 人 《放 牧 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材料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收转 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心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探究思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⑴原因:
⑵表现: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2、江南经济开发:
①农业:
②手工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东晋越窑小瓶
魏晋南北朝时青瓷白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灌钢法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⑴灌溉:
⑵冶炼:
⑶陶瓷业:
⑷庄园:
⑸信贷:
⑹疫病救治:
模块链接·选必2
中国东汉朝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P20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P85
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P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P23
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P20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P40
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
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
坞堡(庄园)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⑶特点:
⑷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
②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③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
④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
的南移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2、江南经济开发:
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材料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收转 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心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探究思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这一经济现象。
视角2 魏晋时期的江南开发
材料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探究
现象:
原因: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探究·强化训练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
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
②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④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3、土地经营模式:
⑴士族庄园经济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原因:
特点:
影响:
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
③社会上:
土地兼并的盛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及政府的支持等因素导致门阀士族的壮大。
自然灾害、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动荡的时局,大量流民依附于庄园。
探究·拓展延伸
①规模大;
②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
③自给自足;
④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徒附、宾客、族人、部曲等)
⑤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积极:
②消极: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庄园经济的发展保存了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来源;是导致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3、土地经营模式:
⑵寺院经济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含义:
形成原因:
影响:
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
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拓展延伸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②统治者的支持。
积极:
消极:
①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加重农民的负担;
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12.(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13.(2022·北京高考)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14.(2024·江西鹰潭二模·3)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⑴地方行政制度:
⑵官员选拔与管理:
⑶法律:
⑷户籍制度:
模块链接·选必1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P6
①选官:
②管理:
九品中正制P30。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后随着门阀势力发展,选官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P31
①重要变化:
②原因:
③表现:
④原则:
⑤目的:
律令儒家化 P47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黄籍”、“白籍”到实行土断。P100
材料: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⑴亚欧民族大迁徙:P35-36
⑵思想:
⑶佛教:
⑷教育:
模块链接·选必3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①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②3-6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 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
“五胡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P80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魏晋儒、佛、道交汇融通,儒学受到挑战;
玄学盛行P3
⑴分裂为主,但是有过统一;
⑵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
⑶北方政权更迭过程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政权,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课堂探究】1、结合时空轴及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什么特点?
【课堂探究】2、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哪些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16.(2021·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高考真题演练:
(1)①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
(2)①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
②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④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④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②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
③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