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6: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隆中对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裂中孕育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历史 时空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三国实力比较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1.三国鼎立
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寒冷期
一、三国与西晋
气候变冷
西北边陲
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统治者压迫
天灾不断
民族矛盾加深
八王之乱

流民、内迁民族反晋,
卷入内乱并逐渐主导局势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永嘉之乱”: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
“太康之治”
2.西晋
鲜卑
沿东北和北部边塞散居
匈奴
并州

上党郡

陇西、关中

陇西、关中


川、鄂山区
影响:
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背景:
1.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需要主 动内迁
2.中原地区为弥补劳动力少、兵源不足问题,招引周边民族入塞
3.五胡内迁
二、东晋与南朝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1.衣冠南渡
材料一:“士族”的特征是“士”与“族”的结合。“士”即士人、文化人。古人又云“学以居位曰士”,“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通过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士族政治
萌芽:东汉
壮大:曹魏、西晋
顶峰:东晋(门阀)
转衰:南朝
1.衣冠南渡
东晋士族专权
背景:曹丕颁行 九品中正制 以选拔人才。
以家世、道德、才能评定资品,分为九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发展:东晋时期,士族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柱。
“王与马共天下”
主要特征:
(1)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B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南

建康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2.宋齐梁陈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江南开发
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南方
充实劳动力资源
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热量、水分)
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
农业、手工业均有巨大进步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原因
根据教材,列举江南开发的表现。
3.江南开发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有“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农业
手工业
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纸等明显进步
影响: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为统一提供条件。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1.十六国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结局:
(1)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契机。
(2)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改革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3.北魏统一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魏书》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统一北方(拓跋焘)。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汉化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①迁洛阳
改籍贯
(1)内容
②易胡服,穿汉服
胡服
汉服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④改汉姓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③说汉语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⑤定高门,结汉亲
4.北魏孝文帝改革
(2)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北方汉族士大夫眼中,隔江相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所在了,只有北魏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纲要》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局限性:
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
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严重腐化了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社会矛盾
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六镇)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灭亡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5、北朝结束
士族专权
皇权垂拱
政权封建化
士族衰落
皇权强化
政权进一步封建化
政权的封建化、皇权逐渐强化、士族逐渐衰落推动着集权的回归,推动着统一的进程
四、民族交融
含义: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1、含义
原因:
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先进生产力的吸引,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进。
北方
胡汉交融
南方蛮汉交融
蛮左 ……聚散无恒 , 不营农业 。 (郭) 彦劝以耕稼 , 禁共游猎。民皆务本 , 家有余粮 。
——《周书 郭彦传》
傍南山 (指汉川以南) 杂有僚户 , 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 , 衣服居处言语 , 殆与华不别 。
——《隋书 地理志》
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与汉族融合。
少数民族政权
前秦统一北方
学习中原模式
民族矛盾加剧
民族隔阂广泛存在
民族未充分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末年民族大融合
2、表现
北方
胡汉交融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汉代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少数民族
胡化
汉化
中原地区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历史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隋唐统一帝国正是在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形成的。
2、表现
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③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
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途径
本课小结
分裂
统一
政权更迭
民众迁徙
集权回归
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
时代特征:
民族政权长期分立 更迭频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