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6: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三 国 两 晋 南北 朝
隔叶的黄鹂,无声的草庐,不见了先主老臣。王谢的家燕,秦淮
的酒家,浪花淘尽了英雄。旧人去矣,新人复来。胡骑驰走,异族奔 竞, 分地裂土各为主。太平乍现,变乱又起,行人徒生黍离悲。然而, 分裂不仅仅意味着动荡与黑暗 。广袖翩翩,旷达傲世,名士风度令 后人美赏;建安风骨、乐府民歌,文章开一时新风。南土渐蹙,北风 昂扬,汹涌的时代大潮终会找到历史的出口。
——《看得见的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读充融
——从魏晋南北朝的印象说起
唯物史观
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
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
时空观念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
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
大融合时期。
家国情怀
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
合趋势增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象
三国 溍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国家大分裂 民族大交融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
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童:秩序崩淡——分裂更态
贰:秩序座构——常态回归
南朝(420-589)
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由汉族建 立的王朝统称,上承东晋下启 隋朝,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 十九年。
北朝(386年—581年)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 于北方,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和北周五朝五个朝代的总 称。
三国(220-280)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标志东汉灭亡,
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十六国(304年~439年)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 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 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
“十六国”。
西晋(265年—317年) 266年,司马炎建
立;
280年,完成统一。
东晋(317-420)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壹:秩序崩溃(1)分裂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在近四
个世纪中,先后出现34个政权,其间只有西晋20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
时期。
十六国
(前素统一北方)
383年淝水之战
东晋 (317-420)
宋 齐 梁
南朝(420-589)
三国 (220-280)
蜀 魏

北齐

北周
东魏
西魏
北朝(439-581)
隋朝统

东汉
北 魏
西 晋


266-
特点:
(1)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为主,但分裂 中孕育统一的因素(北强南弱)
(2)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
(3)北方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
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结合时间轴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哪些特点
壹 : 秩 序 崩 溃 ( 2 ) 变 态
反观魏晋南北朝,其时虽有“变态” ,但仍有“连续” , 有 “回归”。虽在政治势力上出现了士族,但士族应视为一种“贵族 化官僚”,是官僚的“变态”,兼有“官僚”身份;虽然出现了维 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但整个体制仍是沿着皇帝专制、中央集 权的路线稳步进化,直到孕育出了隋唐三大制度丰碑;在政治文化 上士族引发了玄学思潮,但儒家观念和“官僚政治话语”在王朝政 治中仍居主导。
——阎步克《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
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 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 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 王 ) 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 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壹:秩序崩溃 ( 2 ) 变 态 1、东晋门阀士族政治
琅环《票)王氏
高平都氏
东海王氏
平 原 华 氏 : 明 氏
范 用 《 氏 口 清简推氏口
读国相氏
○ 陈 称 谢 民
O 蒙阳郑氏
○建康
河 东 惑 氏 : p 氏 口
博陵神氏口
扶风苏氏口
北 地 傅 民 O
洛阳
○ 酸 西 李 民
○ 题 都 李 民
太 原 王 民 ○
荀 民 。 庾 民
主要特征
(1)政治: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 2 ) 经 济 :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 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 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 3 ) 文 化 :
崇尚清谈和玄学,
累世传经,学在家族。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 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原因
(1)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 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
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3)政治保障
: 九品中正制为士 族提供政治保障。
影响
(1)削弱了中央集权,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壹:秩序崩溃(2)变态 1、 东晋门阀士族政治
(2)垄断仕途, 不 利于人才的选拔
贰:秋序在构 率
贰:秩序座构:(1)江南的开发
经济格局之变: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贰:秩序重构:(1)江南的开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 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隋书》
人口: 自然环境:
北农南迁, 江南雨量丰沛,
带来先进的生产气候较热,
技术和劳动力。土地肥沃,
南方少数民族与自然条件优越。
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
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朱大渭《六朝史论》
社会:
南方战乱少, 社会秩序安定。
政府: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汉族交融。
贰:秩序座构:(1)江南的开发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 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农业:
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劳动力增多,土地开 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2.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 有明显进步。
3.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促进了商业的
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贰:秩序座构:(1)江南的开发
经济格局的变动: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五代十国(继续南移)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南宋)
魏晋南北朝
黄河中下游
汉以前
民族融合
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
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
形成另外一种民质的现象和过程。
A+B+C+
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
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
终结 族消L。
A+B+C =0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
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
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
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
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
同性因素增加。
A+B+C+
A→X 、B→X 、C-X
贰:秩序座构: (2)民族融合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是如何流动的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 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 身经济发展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 交融》
五胡乱华,民族间的仇杀不断,大 量的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 到长江中下游,这一现象持续了约两百 多年,百万中原人口流入南方,史称
“衣冠南渡”。
(1)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
(2)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 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 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
——《晋书·石
勒载记》
贰:秩序座构: (2)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如何变革以适应中原的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中,
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
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资 (có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2)改革内容
①迁都洛阳,改籍贯;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 服饰,朝中禁鲜卑语, 统一说汉语;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高门士族通婚。
(3)改革影响
①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
(1) 鬼建政
4 39年,鲜卑族 建立的北奥再度统一北 方。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 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 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 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司马金龙是北逃的东晋皇族,娶鲜卑公主为妻。
胡服与汉服杂合出现。
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 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 , 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 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 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 量。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 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 不知武事已渐弛也。”一赵翼《廿二史劉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 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 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 ,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 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北方游牧人因气 候转寒 ,如洪水一样 从高原上横冲直下, 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 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 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 — 冯天瑜等 《中华文明史》
从东汉开始,西 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 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 征服 ,或因自身经济 发展的需要 ,纷纷向 中原迁徙。
—— 蒋 福 亚
战争推动了民 族融合,如董卓的 部队主要来自羌族 刘备、曹操的部队 中有大量幽州乌桓 胡骑。
— — 金观涛、
中华文化对中 华民族的形成,对我 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与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 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 交融》
刘青峰《中国思想 史》
先决条件》
,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 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 ,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 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 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 共同心 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 —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北史魏书》中 有记载:魏之先,出自 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 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 北国,有大鲜卑山,因 以为号。
《资治通鉴》中记 载“渊以汉高祖、世祖、 昭烈为三祖,太祖、世 宗、中宗、显宗、肃宗 为五宗。”
而且在政权国号
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 十分谨慎。其中一个 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 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 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 六国‘汉 ‘赵’国 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 的认同》
孝文帝率先娶汉 族大姓卢、崔、郑、王 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 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 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 妻。
“(刘聪)年十四
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 言……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 余篇。”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有哪些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看,鲜卑人最后确实得到了天下,但却完全丧失了族群 的主体性,彻底消融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 族群实体,已经不复存在。” ——《突然消失的战斗民族》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 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在北方汉族士大夫眼中,隔江相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所在了,只有北魏治下的 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文化认同),为 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
纲要》
民族融合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 基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孕育着统一的诉求。
“大一统秩序”的重整合
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 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 …北朝 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的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 临 ,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为 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奠定基础,推动着统一的进程。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诰荡大势不可逆 . 天下归于隋 . 终于 一



南 海
吐 伏俟城
长安
建康 党 周

莫 ,
渤海


建鹰
突 厥
2

东魏
东 突 厥

西

北 河


课堂小结
“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 ‘回归’”
政治: 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 济 :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 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
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 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 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 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 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 “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 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民族的交流、交融体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但是主要以汉化为主, 少数民族也在服饰、语言、体质、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着汉族,为汉 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深化和扩大。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
化……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 族压迫而南流, 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 强烈。
——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国家统一乃大势所趋!
历史智慧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