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6例4、例5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37“练习七”第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理解“倍”的实际意义。
2.掌握“倍”的概念,学会用“几个几”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发展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图形和动手操作活动,深刻理解“倍”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倍”来描述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或平均分配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卡片、计数器、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深入探究新概念
1. 直观展示图形,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面带微笑,以充满热情的语调开场:“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一个苹果变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要探索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魔法——‘倍’的概念。”
展示图形: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一系列生动的图形,如成排的树木、花朵等,通过图形数量的增加,让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意义。
2. 细心引导,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
师:“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比如,这一排树是那一排树的几倍?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几个几’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预设1:若学生无法准确描述倍数关系。
预设处理:教师耐心指导:“不要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比如,这里有三棵树,而那里有一棵树,我们可以说是三倍的树。让我们再试试其他图形。”
预设2:若学生无法理解“几个几”的概念。
预设处理:教师可以用手指数数,并解释:“‘几个几’就是像这样,比如2个3,就是6。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班级有20个学生,另一个班级是它的3倍,那么第二个班级有多少学生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非常好!你们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倍’的概念,并用‘几个几’来描述数之间的关系了。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用这个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或者如何平均分配数量。”(同时板书课题,吸引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倍”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同时,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体验,深化倍数概念
(一)探索倍数关系
1.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师:假设小强的储蓄罐里有30个硬币,小刚的储蓄罐里硬币是它的3倍。我们来帮小强算算小刚有多少硬币。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情境,自然列出倍数关系:3×30。
2.操作实践,理解倍数
师:现在,让我们用一些小物品,如棋子、珠子或画图,来具体展示30的3倍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探索如何用物品表示倍数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表示方法。
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重复摆放30个物品三次,直观感受3倍的含义。
预设2:学生可能先摆放10个物品,重复摆放3次,再摆放剩下的20个,理解倍数的构造。
预设3:学生可能使用计算器或算式来计算30的3倍,再通过物品验证结果。
预设4:学生可能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一个物体的3倍大小,形象展示倍数关系。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表示方法的核心是重复和计数,强调“几个几”的概念。
鼓励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直观易懂,促进深入理解倍数关系。
3.归纳总结
师: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倍数的理解关键在于重复计数,无论是摆放物品还是计算,都能帮助我们把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师:小美的书有8本,她想要把这些书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本书?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8÷4。
2.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师:请大家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倍数知识,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找出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不同的平均分配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并讨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可能通过摆放8个物品,然后每次取走2个,直到分完,理解除法的过程。
预设2:学生可能先计算8除以4的结果,再用物品进行验证。
预设3:学生可能用图形表示,将一个整体分成4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的物品数量相同。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寻找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均分的操作。
强调通过倍数关系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
3.总结反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倍数的概念,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你们的数学思维。
三、深化理解,实践应用
1.解决学生提出的数与数倍数关系的问题。
结合教科书P15的图示,完成教科书P16“操作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倍”的概念,独立完成倍数关系的表达。
2.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3题。
课件展示倍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相互交流,汇报时要求学生解释“几个几”的表述方法。
3.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5题。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题目,理解题意,动手操作并解决简单的倍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7题。
展示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快速回答,并分享自己解决倍数问题的策略。(重点练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5.师生交流:讨论如何运用“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深刻理解倍数关系,掌握“几个几”的描述方法。本环节设计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回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倍”的概念,现在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直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深入掌握“倍”的内涵,能辨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若干倍,运用“几倍”的语言描述数间关系,并能应用该知识解决基础倍数问题,如计算一个数的数倍或均分数量求单份值。
直观感知与操作练习
倍数关系的图形表示
运用“几倍”描述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已理解基本图形的识别与操作,对“倍”的概念有直观感受。在图形展示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直观地识别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首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感受“倍”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用“几个几”描述倍数关系的方法。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后,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倍数问题,但在计算某些问题时准确性有待提高。在讨论中,学生对“倍”的概念表达了不同的理解,显示出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遵循“倍”的解题步骤,但有时在表述解题过程时缺乏精确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