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17: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第4课 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为何变?
如何变?
变之用?
夏商周——清朝前中期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1840—1949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1949-至今
新中国初: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
(一)应历史潮流—商鞅变法
1.背景:
思考1:结合所学,归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原因?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
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策》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
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变法。
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
(一)应历史潮流—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5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
6
2.内容与特点
思考2:请结合史实,说明诸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P22)?
①(商鞅之时)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
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
建立县制,官员君主任免;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赋税
加强中央集权;为征发赋役创造条件,整肃社会秩序
提升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
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7
(一)应历史潮流—商鞅变法
3.影响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 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思考3: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何以“为秦开帝业”?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8
1.背景:
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建立,征伐不断
前秦短暂统一与迅速崩溃
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统一北方
战乱频仍,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内容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9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内容与影响:
思考1:速读P23,梳理北魏改革前期的相关信息。
国家将控制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强化国家对地方和人民的有效控制,健全基层政权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整顿吏治,巩固政权,使改革顺利推进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保证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
2.内容: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汉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10
迁都洛阳
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11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意义: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材料1: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2: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汉化)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2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思考1: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材料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1)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内重外轻格局;
“三冗”、“两积”问题逐渐凸显。
(2)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危机十分严重;
13
思考2: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给王安石变法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教训?
一曰 明黜陟(严明官吏考核升降)
二曰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减少恩荫)
三曰 精贡举(严选人才,改重诗赋为重策论)
四曰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五曰 均公田(官员分配职田,责其廉节,杜绝贪污)
六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七曰 修武备(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节省费用)
八曰 减徭役(做到轻徭薄赋)
九曰 覃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曰 重命令(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勿朝令夕改)
(3)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冗官
冗费
冗兵
(三)王安石变法
2.内容:
14
15
(三)王安石变法
3.评价:
思考4:请你结合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1075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同年复相,半年再遭罢免,黯然隐退。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朝政取决于其祖母高氏,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史称“ 元佑更化”。
1102年徽宗亲政,任用前变法派成员蔡京为相,新法遂成为其敛财手段。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有些措施欠妥当,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后被废止。
“杀人狂魔”——朱元璋
“下落成谜”——朱允炆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
“因肥胖猝死的吃货”——朱高炽
“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
“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
“捡漏达人”——朱祁钰
“深爱欧巴桑”——朱见深
“专情”——朱佑樘
“动物园园长”——朱厚照
“炼丹长寿”——朱厚熜
“色迷心窍”——朱载垕
“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张居正改革
16
1.背景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17
2.内容与作用
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内阁事权和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
①稳定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②推动民族交融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②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18
(四)张居正改革
(1)影响:
(2)结果:
材料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二: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张居正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9
(一)志士救亡之道-戊戌变法
1.背景:
思考1:请结合材料概述甲午战争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的结果(P23)?
(1)政治: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变法运动高涨。
20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志士救亡之道-戊戌变法
2.过程:
公车上书
光绪颁布“明
定国是”诏书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21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一)志士救亡之道-戊戌变法
3.内容:
思考2:请结合戊戌变法内容,从不同角度归纳其历史意义。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应对民族危机,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推动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讨论:结合【历史纵横】P24和材料,分析为戊戌变法为何会以惨败收场?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志士救亡之道-戊戌变法
22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全面领导改革的素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二)王朝自救之道-清末“新政”
23
1901年
1905年
1906年
1908年
1911年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清末新政对于近代历史具有怎样的影响?
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三)民国革新之道-民国时期的改革
24
讨论:结合所学和材料,民国时期的改革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没有实质上的统一、没有真正的民主独立,改革难以真正成功!
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25
三、民族复兴:
现代中国的改革历程
三、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改革历程
26
梳理1:速读P25-27,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的历史阶段。
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曲折探索
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
“耕者有其田"
《五四宪法》与三大制度
一化三改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十八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2017年十九大;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
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人民当家作主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将其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写入党章)
27
梳理:速读P26,勾勒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的部署。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8
讨论:请结合P27的诸多成就,谈一谈改革开放给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1.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遭遇重重阻力,改革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3.改革要结合国情,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争取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