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2.单元导语: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所选篇目包括儒、道经典以及史传经典。经典入选教材,有着“定篇”的地位,单元导语明确指出“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编者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文章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学生反复品鉴。
4.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上半年的学习,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和所传达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及对游说艺术的鉴赏,培养学生说理论辩能力,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重点)
2.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游说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难点)
【学习方法】
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古语有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古至今,我国从不缺少出色的外交家,他们以三寸不烂之舌,陈述各方利弊,退百万之师,保万世基业,捍国之尊严,显不世雄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公元前630年,秦晋两个大国围住郑国,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顾全大局、挺身而出,用三寸之舌说服秦伯退军的事。那么,烛之武究竟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呢?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读音。
重点字音:
氾南fán 佚之狐yì 缒zhuì 逢孙páng 戍shù
(2)抽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检查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翻译疏通文本的预习情况。
重点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设计意图:
1.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及对重点句子的翻译,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对课前预习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1;
2.翻译的句子皆为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内容,为本课要突破的难点,即学习目标3做了铺垫。
2.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预设: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秦晋退师
三、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1.烛之武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秦军?
预设:秦晋围郑。
2.烛之武一开始拒绝郑伯,为何后来又答应郑伯出山?
预设:在有生之年,施展才华;郑伯勇于承认错误,态度诚恳;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热爱祖国……
3.烛之武国难当头勇挑重担及说服秦伯退军,可看出烛之武是怎样的人?
预设: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除了烛之武,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
预设:①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②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③晋侯: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赏析,达成学习目标2。
第二课时
一、学习活动三:品味游说艺术。
1.秦晋围郑,为何烛之武出使秦军,而不是晋军?
预设:①与郑国有矛盾的是晋国,而非秦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没有真正的冲突,可以游说。
②此次战役的发起者是晋文公,秦国仅因与晋国的世代联姻而出军,想从此次战役中分一杯羹。
2.烛之武在郑国极为危急的情况下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军的?
预设:①故意示弱,以退为进。烛之武承认郑国处于危亡的境地,消除了对方的戒备,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②阐明危害,动摇秦君。站在秦君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考虑,指出亡郑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③以利相诱,拉拢秦伯。说明舍郑对秦有利;④引史为例,挑拨离间。从秦晋两国历史入手制造矛盾,提醒晋君曾对秦国过河拆桥,背信弃义;⑤预测未来,劝秦谨慎。从历史说到未来,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暗示晋国灭郑之后欲望进一步膨胀,必然会侵犯秦国,让秦君对晋国产生警惕,以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
3.烛之武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其游说艺术妙在何处?
预设:①向对方示弱,消除对方戒备之心,为进一步游说提供了条件;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的利益考虑;③善于抓住对方阵营存在的矛盾积极瓦解敌方同盟。④剖析利害,逐层深入。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培养学生的说理论辩能力。达成学习目标3。
二、学习活动四:对比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与《烛之武退秦师》都体现了劝谏的艺术,请综合分析孟子与烛之武在劝谏技法上的异同。
预设:1.相同之处: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②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利诱之;③都注重内在的逻辑分析,能够循循善诱;④注重描绘愿景,增强说服力。
2.不同之处:孟子的劝谏注重巧取譬喻、形象说理,善用对比、类比论证等技巧;烛之武更注重以谦卑的态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同时借助历史事实来挑拨离间两国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篇“游说文”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说理论辩能力,达成学习目标3。
三、课堂总结。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伯,主要原因是晓以利害,处处为秦国着想。文中说辞虽仅有125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晋有利,对秦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句句打动秦伯,终于达到了瓦解秦晋联盟,并使秦退军的效果,不愧是一段绝佳的外交辞令。
设计意图:再次概括烛之武劝说的过程,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注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作业设计:
一直以来,对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影视剧,部分家长是反对的。请你运用在本课学习到的论辩技巧,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短文,来说服这部分家长,使他们能转变态度支持我们在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论辩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