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4: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雪有乾坤,人景共起舞----《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首先,环境与人物相存共生,两者关系是本单元文本研习的重点。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定为:对比阅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的同时深挖“风雪”所反映的钳制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其次,引导学生在研习中充分感知体悟这组关系,是本节课的设计方向。
“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全班交流。”这是单元研习任务中给我们提供的学法指导。所以在学法上,我以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展示为重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情境任务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
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我发现:单篇阅读是策略之一,但容易陷入肢解文本,零敲碎打的尴尬。大单元构建宏伟,提纲挈领,但容易挂一漏万,浮光掠影。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采用板块式教学,借助情境任务完成研习。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精读、圈点勾画、整合表格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从而对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作出解说。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尝试着填写对比性表格、绘制人物命运折线图,从而总结影响人物命运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多方面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知“草蛇灰线”艺术技巧的概念及其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发展】
体会小人物在丑恶的大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理解个体生命的沉寂之美与反抗之美,学会正确认识并对待人生中的逆境。
重难点及课前任务
【教学重点】
在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过程中,感受“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与偶然,感受个体生命的沉寂之美与反抗之美。
【课前任务】
1、复习《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找到其中关于“风雪”的描写片段,并赏析其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了解两篇小说的社会环境,并整理成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雪花飞舞,北风呼啸的黑夜,祥林嫂在雪中沉寂,悄然死去,而林冲却在风雪之夜奋起反抗,在血中杀出一条血路。同是风雪之夜,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和《祝福》这两篇文章,走进那场“内含乾坤,外有天命”的绝美风雪,一起领略风雪美景的妙处,也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吧!
二、活动过程
板块一:圈点勾画找风雪,审美鉴赏品风雪
1、勾画风雪
将课前圈点勾画“风雪”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小组之内进行分享交流,并完整地填写表格。
2、鉴赏风雪
结合课前完成的“风雪”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小组内讨论,形成汇总结果并进行汇报。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可从氛围、人物、情节、主题几个方面思考风雪描写的作用。
学生小结风雪描写的具体作用。
教师小结:这两篇文章中的“风雪”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其实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两篇小说中的“风雪”都不是自然景物的简单复制,而是因人而设,因景而布的。
在古典小说中称这种写作技巧为“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是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在写作中喻指一种叙事行文的笔法。用这种笔法所描写的事物简单零碎、反复出现、忽断忽续,看似不相关联,实际上却互相伏应,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整个情节之中。
板块二:命运折线看影响,条分缕析挖根源
1、分析自然风雪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教师指导:法国哲学家曾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正如海葵是海洋的产物。环境塑造人,正如河流影响航道。的确,环境是会影响人的,这正如小说中的风雪影响了林冲和祥林嫂的人生航道一样:风雪救赎了林冲,却埋葬了祥林嫂。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横轴为生命线,纵轴为命运,用坐标系的形式画出祥林嫂和林冲的命运折线图。并标注出他们命运中有关风雪的部分,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请同学们据图思考:
自然风雪与祥林嫂、林冲的命运是否相关?
学生分四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小组长根据发言做好发言小结。
学生1:《祝福》中,在风雪后,开春之际的狼无食可觅,叼走了阿毛,从此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此后便走向不幸与悲惨,这里看出风雪直接改变了人物命运。
学生2:祥林嫂在雪后春天死了丈夫、雪后的孟春改嫁、风雪之夜第二任丈夫去世、她自己也在风雪之夜去世。
风雪是不能感受春天的温暖的,而祥林嫂也注定了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或许祥林嫂的命运犹如风雪:雪之洁白象征命运里的她是洁白无辜;雪之飘零象征她命运里的她只能是孤独地沉寂;雪之短暂也象征着她生命的短暂。
学生3:因躲避风雪,林冲在山神庙里意外听到对话,如梦初醒,终于燃起复仇和反抗的大火。所以风雪救了林冲,也改变了林冲的命运。
学生4:《风雪山神庙》的“雪”构成了林冲生存的客观环境,但我觉得这里的自然风雪中的“紧”字用得很好。自然风雪越来越紧,也代表着氛围越来越紧张。所以自然风雪也预示着人物命运:要想融化这漫天的大“雪”必须要来一场“大火”。而山神庙里的林冲真的是怒火中烧,点燃了心中的大火,所以他必然会走向反抗的命运。
学生总结: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尤其是一些突然改变的自然环境,往往与事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方向,是人物命运走向的潜在动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自然环境是改变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
教师点拨与提升:人物的命运真的是由这些“突发事件”而决定的吗?人物命运的改变是偶然还是必然?
2、分析社会“风雪”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教师指导:
环境不是一个人的环境,命运也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所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请同学们思考:那场改变了祥林嫂、林冲命运的“风雪”里还有没有其他人参与?
《祝福》学生发言: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鲁镇上的人,以及“我”。他们的冷漠就像雪一样寒冷。他们手无兵刃组成了一张不可挣脱的带着如“风雪”般寒冷的大网,将祥林嫂慢慢地吞噬。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发言: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陆谦、管营、差拨这些奸人一次又一次的逼迫是促使林冲反抗的重要原因。
教师点拨1:
“风雪”衬托了主人公的不幸和无辜,也抨击了社会人物的冷漠和无情,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
《祝福》中那些人物所代表的社会背景其实是封建制度,所以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所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隐忍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而官逼民反的黑暗社会更是他反抗的根本原因。
学生小结: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环境编织了他们命运的风雪大网。社会环境是影响他们命运的必然因素。
教师总结:两个主人公,都是在吃人社会的外在环境中生活,时间跨越了数百年的作者们在漫天冰雪的描述中不谋而合:每一个个体命运的冲撞,从来都没有什么偶然,而是时代环境洪流中的一片必然坠落的雪花。
板块三:求同存异觅新知,古今畅谈明真谛
教师提问: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请同学们结合人物命运折线图思考:林冲与祥林嫂面对命运不公时,有没有挣扎或抗争的?结果怎样?(小组交流讨论,集中发言)
林冲: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杀死了陆谦等人,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祥林嫂:有“逃"“撞”“捐"“问”进行了4次挣扎。
教师点拨1:同样面对不公的命运,为什么一个成功了,一个却失败了呢?
结果不同的原因:
祥林嫂是对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不完全反抗,她失败了。
林冲是忍辱求安而不得已才奋起的对腐败政治的完全反抗,他完成了生命个体在社会环境重压之下的挣扎与突围,他成功了。
教师总结:
我们必须承认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命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对环境是有反作用的。
林冲于逆境中起舞,冲破这场由自然风雪与社会风雪共同编织而成的命运之网,绽放出耀眼的烟火,本身就是绚美的。
祥林嫂被动地挣扎反抗,最终无奈地归于沉寂,这是一种悲剧美,至少它敲醒了沉睡的世人,给时代以冷色调的装饰。
这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无论是生命沉寂的凄美,还是生命绽放的绚美,至少他们曾经努力地起舞过。
教师点拨2: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每个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用的突围方式都不一样。那我们想一想古往今来,有哪些人选择在困境中挣扎与突围呢?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例如:乐天派”——苏东坡被释放到黄州,成就了文学史上一代"大文豪"的美名,完成精神上的突围。
当代中国保尔——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
课堂总结:
社会环境中的点点滴滴,最终组合为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幅画卷之下,人物的斗志和抗争好似飞蛾扑火,让人物命运受社会环境影响成为必然。但几千年来汇聚的柴火而燃起的时代火苗,依然熊熊燃烧,生命总在突围的过程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不断淬炼,最终成为一柄无坚不摧的宝剑。
困境中的挣扎与突围才是人生真谛,愿我辈青年能时刻向着浪花最猛烈的地方前进,舞动人生,绽放奇迹!
三、作业布置:二选一
1、课后,请同学们围绕“环境与人物”这个主题,给省报主编写一则《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本插图的推荐词。
2、当面对人生困境时,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的突围呢?请以“突围”为话题,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写 200字左右的议论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