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离骚(节选)》是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本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诗词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响应时代号召,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本课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屈原的身世、美政理想以及《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对课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预设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教学目标】
理解屈原《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挖掘其形成的自然文化背景,了解这组意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并能够借助这组意象鉴赏相关诗词。
【教学重难点】
“香草美人”意象解读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引导
【教学媒介】
多媒体课件,数字展台,视频编辑软件,其他音像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屈原在《离骚》中独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任务一、在课本《离骚(节选)》中“香草美人”意象一共现了七次。请同学们找出原文并翻译。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任务二、《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寓意
请同学们按小组分别对以上诗句中的香草美人做出合理解析,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由草木引出“美人”,以“美人”自喻,表达诗人不能将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贡献给国家的急迫和忧虑之情。另一种说法认为“美人”喻指君王,即楚怀王。君王由之前对屈原信任并委以重任到后面对屈原疏远、流放,到最后腐化变节,与楚国旧贵族同流合污。“美人迟暮”的感叹饱含着诗人对君王及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香草佩戴于身上,反映了作者时刻注重道德修养和素质提升,表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洁癖”。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去皮不死的“木兰”和经冬不枯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茝”象征诗人对美德和美政的追求。诗人因洁身自好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的尖锐冲突和君王不分清浊、不辨忠奸的昏庸。
5.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在长满香草的地方时而信马由缰,时而驱马疾行,正是诗人对美德的追求。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装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美人”自喻,写出了君王昏聩、谗谄蔽明、贤士见妒遭疑的政治环境。屈原为实现美政理想而寻求支持者,即圣明的楚王,但是楚王的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无一可托重任。
小结:
总结以上诗句,我们知道“香草美人”的意象可以喻指1.美好品德2.诗人自比3.忠贞贤臣4.贤明君王5.明君贤臣的美政理想
学习任务三、形成香草美人意象的自然文化背景
“香草美人”意象体系的形成源于复杂的自然文化背景,请同学们把之前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做出分类并概括分析。
1.楚地自然风貌
南楚之地,山环水绕,水气氤氲,这里孕育出来的香草别有一番空谷幽兰的姿态,它们频繁出现在《离骚》中,构成意象上的特性,形成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楚国的山川河岳塑造了楚国人温婉多情的性格,成就了浪漫奇幻的文学作品,使得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得以形成。
2.原始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
楚国人民敬畏自然,崇拜植物。香草可以食用也可以治病,意味着粮食和救命灵药。生活中素有以香草赠美人,挂香草辟邪等习俗。国内巫风盛行,格外重视祭祀和占卜,香草香木被大量用于祭祀活动,在楚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屈原多识草木之名也是自然的。
3.《诗经》中的比兴。
《诗经》中的比大多“以彼物比此物”,《卫风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设喻,“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屈原写香草美人就是承接《诗经》而来的比兴手法,引类譬喻,用“香草美人”比喻人的品质,具有美、香、纯洁等诸多优良的特质,以香草美人寄托自己对美德美政的追求。
4.君臣夫妻尊卑有序的观念。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常把君臣夫妻放在尊卑有序的位置。《离骚》或用美人自喻,或喻指君王,用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形象生动,而且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屈原借“香草美人”以明志,用生命的鲜血,书写了饱含深情的抒情长诗,构建了一套典型的政治隐喻系统。在文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任务四 “香草美人”意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许多文人效仿屈原的笔法,以香草、“美女”、“弃妇”而自喻,抒发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不被重用的抑郁与苦闷。
请同学们赏读以下三首诗词,找出其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并加以分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香草美人”意象:“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春兰、秋桂自比,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和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香草美人”意象:“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实际上是表达诗人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芳心苦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香草美人”意象: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际命运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势媚俗的品质和在出处问题上的严肃不苟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
千百年来,在中国诗歌史上,香草美人已经成为一组典型的意象群,化作瑰丽浪漫的篇章,寄托诗人的幽深情怀,将芬芳和魅力留在人间。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独自撰写一节关于《“香草美人”意向解读》的微课脚本,时长不超过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