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书愤》学历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课标要求】
学习任务群8: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材分析】
《书愤》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最后一首。本首诗侧重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3.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3.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课时分配】1课时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活动一,完成目标[1]
2.合作探究,通过课堂活动二,完成目标[2]
3.通过课堂活动三,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课前预习
一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 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 相关链接
(一)补充陆游其它诗作,知人论世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结合同时期其他词人作品,理解《书愤》时代背景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活动二 合作探究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结束了古文单元的学习,不管是苏武为了家国大义十九年的坚守,还是屈原汨罗投江,以死明志的千古芳名,亦或是过秦论、伶官传序里,劝谏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的责任与担当,他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今天,我们接续这一单元的主题,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书愤》!说起陆游,同学们会想起他的哪些诗?(……)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陆游临终之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下的诗,强烈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北定中原”,这是让他魂牵梦绕、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书愤》,去体会陆游的悲愤与不甘。
二 解题
书:书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三 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
2.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作者青壮年时少不更事,哪里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峨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大获全胜,令人鼓舞)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和“已”互相照应,分别重读,且“已先斑”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结合指导,学生再读。
4.生齐读。
过渡: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有了感情基调的铺垫,今天我们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所“书”何事?所“愤”为何?如何“书愤”?
四 课文内容理解
(一)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所书何事。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恢复中原之志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护自己的国土。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书”年事已高之叹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所以,对于诸葛亮,陆游时满心的敬佩与敬仰。
“书”敬仰诸葛之情
(二)接下来就要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以及是怎样表现“愤”的。
1.小组讨论---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要求:至少结合一句你认为最能抒发作者愤懑的诗,加以分析。
所愤之一乃“早岁哪知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岳飞报国的宏图壮志,从他的词句中可以窥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金兵被岳飞杀得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此情此景,陆游怎能不悲愤,怎能不哀叹,英雄们实在是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工,后遭猜忌被杀。以“塞上长城”自许,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积极从事抗金活动。然而南宋统治者不但不许他做“塞上长城”,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罪名把诗人从中央降到地方,从前线调到后方,最后赶回家乡山阴,不许他于预朝政。“空自许”,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有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愤”请缨无路、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虚度年华,壮志难伸。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愤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愤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2.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这是英雄的悲愤,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3.作者如何“书愤”的?(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
1.塞上长城:以“塞上长城”自许,积极从事抗金活动。
2.出师一表: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列锦手法
1.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由六个名词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气壮山河、收复失地的宏大之感。
2.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动词,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效果。
3.我们曾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纯名词意象的叠加这一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9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旨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旨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聚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活动三 学以致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分析
结语:位卑未敢忘忧国!梁启超曾有诗言“诗届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他一心报国却空度岁月,壮志难酬;他报国无门,却难掩爱国深情。爱国的主题不但贯穿了陆游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