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第2课时《让他们立起来》 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多种物体,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折叠、支撑、堆叠等)使物体稳定地立起来。理解物体稳定性与重心位置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增强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的第二课时,主题为《让他们立起来》。本课内容旨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物体立起来的多种方法,进而理解物体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教材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纸张、积木等常见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尝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尚待发展。因此,本课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直观的操作和简单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四、重难点
- 重点:让学生掌握多种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理解物体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 难点:理解并应用物体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影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手持一块积木,轻轻放在讲台上,积木倒下)哎呀,看,这块积木它不想躺在地上休息呢!它想站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教室。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让它立起来吗?
生:(好奇地)能!怎么让它立起来呢?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他们立起来》。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尝试用各种方法,不仅让积木立起来,还要让纸张、铅笔等很多东西都站起来。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兴奋地)准备好了!
(二)观察材料,初步尝试
师:首先,请各组同学打开你们的实验盒,看看里面有哪些材料。(分发实验材料,包括积木、纸张、铅笔、橡皮等)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先试着让积木立起来。注意,不能用手一直扶着哦,要让它自己站稳。
(学生开始尝试,有的直接竖着放,有的尝试改变积木的摆放角度,教室里一片热闹)
师:(巡视指导)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成功了,真棒!还有的同学在努力,没关系,多试几次,找找感觉。
(三)分享交流,发现方法
师:好,时间到。请成功让积木立起来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A:我把积木的一个面放在桌上,然后慢慢调整角度,直到它自己能站稳。
师:非常棒!你找到了积木的平衡点。其他同学也试试看这个方法,看看能不能成功。
师:接下来,我们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让一张纸立起来。大家想想看,纸那么软,怎么能让它站起来呢?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提出折纸,有的提出用书夹住等)
师:好,大家的方法都很有创意。现在,我们分组实验,看看哪个小组能让纸以最多的方式立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
(四)展示成果,总结原理
师: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并简单说明方法。
(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有的小组折成了纸鹤、纸船等形状让纸立起来,有的小组则用书本、笔等物品辅助支撑)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你们找到了这么多让纸立起来的方法。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呢?
生B:我觉得它们都找到了纸的平衡点。
师:非常准确!不管是折纸还是借助其他物品,我们都是在找纸的平衡点,让它的重心落在支撑点上,这样纸就能立起来了。
师: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调整积木的角度就能让它立起来呢?
生C:因为我们找到了积木的稳定面,让它的重心低一些就更稳定了。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物体的稳定性和重心位置的关系。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反之,重心越高,物体就越容易倒。
(五)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师: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试着让铅笔立起来。注意,这次我们要尽量让铅笔不借助其他物品,自己站稳。
(学生开始尝试,有的将铅笔削尖的一端朝下放在地上,有的则通过调整铅笔的倾斜角度找到平衡点)
师:(巡视指导)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成功了,真是太棒了!谁愿意上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D:我把铅笔削尖的一端轻轻放在地上,然后慢慢调整它的角度,直到它自己能站稳。
师:很好!你不仅找到了铅笔的平衡点,还注意到了它的形状特点。铅笔的尖端比较细,所以更容易找到平衡点。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的奥秘,发现了物体稳定性和重心位置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发现更多科学的乐趣。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回家后,试着用家里的物品(如书本、杯子等)进行类似的实验,看看你能不能找到更多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并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下周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和心得。
生:(充满期待地)好的!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七)拓展延伸,激发创新思维
师:在结束之前,我想带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一个挑战,不仅要让物体立起来,还要让它们按照特定的形状或图案排列,你们会怎么做呢?
生:(好奇地)那要怎么做到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平衡原理,结合创意和团队合作,来设计一个有趣的立体造型。比如,用积木搭建一个小房子,或者用纸张折叠成动物形状并立起来,再或者,用铅笔和橡皮等文具组合成一个有趣的场景。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立体造型,并简要规划一下如何实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有的小组计划搭建城堡,有的小组打算创作一个动物乐园,还有的小组想要重现一个科学小实验的场景)
师:(巡视指导)我看到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但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易碎的物品。同时,也要考虑到物体的稳定性,确保它们能够稳固地立起来。
(八)展示与评价,增强自信心
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请各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作品各异,有的精致小巧,有的气势磅礴,每个小组都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棒了!你们不仅成功地将物体立了起来,还发挥了无限的创意,构建出了这么多美丽的立体造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在评价作品时,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看看同学们在合作中是否积极沟通、互相帮助;在遇到困难时是否勇于尝试、不放弃;在完成作品时是否感到快乐和满足。这些都是比结果更重要的收获。
(九)总结反思,展望未来
师:回顾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的科学原理,还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师: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相信只要你们肯努力、肯思考、肯实践,就一定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期待我们在下一次的科学课中再次相聚!同学们再见!
生:(齐声)老师再见!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科学课!
达标练习
1. 填空题:
- 物体能够稳定立起来的关键是找到它的_____。
- 重心越_____,物体越稳定。
2. 选择题:
-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让一张纸更容易立起来?( )
A. 直接放在地上
B. 折成三角形
C. 用手一直扶着
- 积木搭得越高,为什么越容易倒?( )
A. 因为风太大了
B. 因为积木太多了
C. 因为重心变高了
3. 实践题:
- 请利用家中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纸张等),尝试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它们立起来,并简要说明每种方法的原理。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我们不仅学会了多种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还理解了物体稳定性与重心位置之间的关系。科学探索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大胆尝试、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简单的实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显得较为紧张,不敢大胆尝试;部分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实验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提高实验效率。同时,我也会继续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