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西游记》导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西游记》导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6:3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游记》导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
3.感受祖国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人物情感,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小说,旨在培养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充满极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也有很强的欲望,但由于语文教材的难度提升,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
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体悟人物情感,感受孙悟空身上具有猴性、人性和神性的特征;罗刹女的母性特点。
六、教具:多媒体、PPT
七、教学理念及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今天我们来对名著《西游记》进行导读,导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视频中的人物是谁?
PPT:红孩儿图片 大家知道红孩儿的母亲是谁吗?(罗刹女/铁扇公主)
看来大部分同学对这本书都非常熟悉,我们接下来就来一起读一读这本书。
(二)了解作者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吴承恩。
人物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现江苏淮安)人。
背景介绍:仕途失意,多次不第,为泄心中愤懑遂写下西游记。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小说统一了猴性,人性与神性
《西游记》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被林庚称为“童心之作”。
和课本上介绍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明确:《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小说统一了猴性、人性与神性
(三)简要概括故事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哪位同学给我们说一说故事梗概?
明确: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四)方法指导
1.精读(大家知道精读的方法有那些?)
a)精读:即细读、精思、鉴赏,阅读文段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为名著做一道乘法。
细读第三段找出孙悟空借芭蕉扇遭到拒绝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方法: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对比阅读。(5-8分钟)
明确: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b)精思:独立思考,小组交流(5分钟)
一借芭蕉扇时孙悟空是否知道可能无法借到芭蕉扇?但他为什么依然坚持三借芭蕉扇?
明确:保护师父到西天取得真经的决心; 扇灭火焰,保护当地百姓的悲悯之心。
c)鉴赏
找一找第三段中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孙悟空的话--机智善变、猴身人性
罗刹女的话--泼辣犀利、爱子心切
d)小结
通过精读,请大家谈谈对孙悟空和罗刹女的认识?
教师点拨:孙悟空可从猴性、人性、神性出发
罗刹女可从母性的角度出发
明确:孙悟空:猴性——顽劣的动物天性
人性——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性的弱点
神性——对芸芸众生的悲悯
罗刹女:母性——当看到害自己孩子的“真凶”时的愤恨,尽管人妖殊途,但对孩子的爱是共通的。
2.跳读(有时根据阅读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跳读,现在我们就用跳读的方法来制作人物的身份卡片)
a)跳读:即主动地舍弃,有意识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为名著做一道减法。
请同学们展示罗刹女、孙悟空的身份卡片。
九、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三打白骨精》,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及悟空出走的原因。
十、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精读、跳读的名著阅读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我们更好地去阅读经典,无论是做 “乘法”还是做“减法”,都要求我们去读书、多读书、爱读书,做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十一、板书设计
《西游记》吴承恩
故事梗概:人物 事件?结果?
阅读方法:精读(细读、精思、鉴赏)
跳读(高效)
小结:
孙悟空:猴性、人性、神性
罗刹女: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