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9: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
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五律一般节奏:
221 / 212
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
要求:复述诗歌大意。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谓倒装)
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宾语前置)
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宾互换)
诗歌语言的省略: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省宾语)
3、讨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有四个好处:
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③“竹喧”“莲动”前置,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④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找意象,明用意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小组讨论,分别概括画面并用几句话来描摹每个画面。
首联:新雨空山 晚秋天气 秋山图 (空幽宁静)
颔联: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月泉图 (空明纯净)
颈联: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山居图 (勤劳淳朴 平和安乐)
尾联:春芳随歇 王孙可留 归隐图 (热爱山林 向往隐居)
情感: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官场宦海生活的厌恶。
五、明手法,晓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反衬、用典。
六、思考: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七、讨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八、检测
1、《山居秋暝》中,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与时令的两句是: , 。
2、《山居秋暝》中,写出雨后山中如画美景的两句是: , 。
3、《山居秋暝》中,通过浣女与渔舟来渲染山中环境的寂静的两句是: , 。
4、《山居秋暝》中,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来表达作者对山中的喜爱之情的两句是: , 。
九、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景 感受 情感
山 雨——空旷、清新
月 松——明净、清幽
泉 水——清澈、欢快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