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下启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仅靠采集、狩猎并不能满足古人类的生活生存需要,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才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同时,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例如本课中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主要讲述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我国新时器时代出现的伟大文明创造以及历史遗存的分布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有关远古时期古人类的相关知识,但依旧缺乏对原始社会、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深层次理解,也较少接触与自身所处时代相距较远的原始社会,材料分析、识图归纳等能力也需要逐渐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讲解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时要注意将知识揉碎,趣味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史料实证) 2.重点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基本概况、区域特征,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板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思维导图法。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古人类像,提出北京人通过采集、狩猎获得食物,山顶洞人通过采集、狩猎和捕鱼获得食物,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为什么? 思考仅靠采集和渔猎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因为他们的生产生活还会受到季节、天灾、食物来源不稳定等等因素,引出只有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才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以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好奇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课课题。
(二) 新课讲授 0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 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在时间点提示下归纳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 出示稻、粟、黍图片,提问同学,你们知道这些农作最早来源于哪里吗?它们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回答】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回答】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史料实证,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定居生活 【提问】出示石器、家畜、陶器图片和文字材料,提示同学材料分析,思考: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 出示文字材料,明确新石器时代的含义,即距今约10000——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总结】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答】变化一:磨制石器的发展; 变化二:家畜饲养的出现; 变化三:陶器的出现。 明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 认真听讲,回顾定居生活的三个主要变化,理解原始农业的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等材料逐一发现定居生活的新变化。 与先前学习的“旧石器时代”相区别,明确两者的不同。 先学习变化,为后来理解原始农业的意义作良好铺垫。
3.原始农作地区分布 出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布置任务。 任务1:观察左图,你能看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完成任务1: 特点1:分布广,数量多; 特点2:沿大河流分布。 通过观察图片和完成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归纳能力。
任务2:观察并说出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完成任务2: ①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等; ②黄河流域:大汶口遗址、陶寺遗址、半坡遗址等。 通过识图,准确定位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
02稻作农业的繁荣
1.稻作农业2.地理范围3.遗址代表 准确讲授稻作农业的含义,即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 出示地图和图片,请同学结合课本P11页发现稻作农业的地理范围。 你们能说出稻作农业都有哪些典型的代表遗址吗? 出示表格,请同学填充河姆渡遗址的距今时间、生活地点和所处流域。 明确稻作农业的含义。 【回答】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 【回答】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 【回答】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跨学科学习,利用地理中的流域知识归纳遗址的分布,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4.河姆渡人的生活 出示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 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赞同,继续出示粮食作物和生产工具的图片及文字材料,想一想河姆渡人是怎么生活的? 出示水牛骨、狗骨等图片,提问学生从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请大家讨论回答。 【补充】由于工具的进步,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的就成了家禽家畜。 继续出示陶灶、玉器、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朱漆碗图片,提问学生从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①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回答】②河姆渡人的粮食作物——水稻;③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用于翻土耕作。 观察图片,讨论作答:④河姆渡人的家畜饲养-河姆渡人会制黑陶,会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开始了原始手工业和畜牧业。 【回答】⑤河姆渡人的原始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通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从建筑、粮食、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多维度概括河姆渡人的生活,培养历史思维。
5.舞阳贾湖遗址 出示课本P11页相关史事部分和图片,请同学自主阅读,并简要介绍舞阳贾湖遗址。 自主阅读,从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简要介绍。 自主阅读并多维度介绍遗址,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0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出示历史地图和提纲,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2-13完成有关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回答仰韶文化: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发现地点在黄河中游,典型代表有半坡居民、双槐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间距今约6300-4500年,发现地点在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典型代表焦家遗址、龙山文化。 通过结合材料和课本回答提纲的形式,快速锁定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关键信息的能力。
1.半坡遗址 出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提纲,请学生填充半坡遗址的距今时间、生活地点、所处流域和房屋建筑。 出示地图,提问结合半坡居民的生活环境,说说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 出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对比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引导】因此,这些差异是由什么最终决定的呢? 出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石磨盘等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继续出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陶器、乐器等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从中又能获取什么信息? 【回答】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结合环境,得出结论:防寒保暖。 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1.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回答】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回答】①半坡居民的粮食作物——粟;②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回答】③半坡居民的家畜饲养;④半坡居民的手工业。 通过观察地图和建筑对比,得出地理环境影响建筑的结论,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更易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多种图片多维度观察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感受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
2.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出示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大房屋复原建筑、公共墓地图片,结合课本P13页,尝试分点介绍从中发现的关键信息。 【回答】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②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③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 本处归纳较难,在课本内容提示之下有助于找到关键信息,提升材料分析能力,
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3.大汶口文化 出示大汶口文化遗址地图、提纲,请同学自主完成大汶口文化的地点、时间和命名。 出示大汶口成套陶器随葬品和玉器,请同学自主归纳从中获取的信息。 自主学习,完成提纲内容。 【回答】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所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自学阶段,提前检测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对于各项素养的掌握程度。
(三)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有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南方、北方农业的差异,北方农业代表主要是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南方稻作农业的代表则是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遗址。请大家下课后仔细回顾本课的所学内容! 按照老师的小结思维简单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并做好思维导图。 理清本课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九、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