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时间:2015、12、25
高 三 历 史 阶 段 性 检 测 答题纸
题号 71 72 总分
得分
71.(8分)(1)
(2)
72.(12分)命题人:魏爱存 审核人:周勤、于春华 使用时间:2015、12、25
使用时间:2015、12、25
高 三 历 史 阶 段 性 检 测
第I卷(选择题)
(1~10小题,每小题2分;11~70小题,每小题1分;总共80分)
一、选择题(共70小题)
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赋税; 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4.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与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以德治民 B.以法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6.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
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D.记录者可能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
7.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
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
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
8.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受
A.孔子思想影响 B.董仲舒思想影响 C.朱熹思想影响 D.王阳明思想影响
9.汉代“独尊儒术”和秦代“焚书禁学”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汉代重在“尊”,秦代重在“禁”,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都是
A.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B.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10.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1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12.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13.经受住东汉末年以来佛道两家以及战乱动荡的挑战,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最终于宋明完成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里“新的高度”在于
A.礼崩乐坏,孔子在社会转型之际创立儒家学派
B.自我调整,神化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借鉴佛道,儒家学说从此长期居于官方哲学的地位(儒道佛三教合一)
D.自我批判,儒家学说蜕变出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
14.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15.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16.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17.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
B.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谨
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
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
18.下面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第二次低潮(即c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受秦朝政策的影响 B.汉武帝去世
C.受到佛、道的冲击 D.受到西学冲击
19.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C.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20.朱易安在《在汉学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说:“反思我们的研究便会发现,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体系,我们并没有好好地梳理;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研究,本质上是丢弃了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朱易安所说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指
A.天人合一思想 B.格物致知思想 C.知行合一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1.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2.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孔 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2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4.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5.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
2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
A.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 B.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C.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D.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2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材料中的“二元性”体现在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29.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30.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B. 真实情景 C. 情趣意境 D. 人物形象
31.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32.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平民化
33.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发迹的商人、市井的女儿……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 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4.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B.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D.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35.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A. 科学技术 B.市井文化 C.佛道文化 D.外来文化
36.明朝吴江派代表王骥德的《曲律》记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戏曲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呈衰落态势 D.经济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37.中国自古以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据此可知
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 B. 戏曲艺术源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
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 D. 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
38.某同学拟开展“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可选择下列材料中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9.“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是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动作程式化 B.场景虚拟化 C.人物脸谱化 D.语言音乐化
40.高一涵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写道:“他这种调剂均平的用意很可钦佩,可惜他的建议仍然脱不掉以富人为政治中心的弊端,结果贵族的权力仍然大盛,不久又生出阶级的战争。”与作者评述相关的改革内容是
A.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B.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C.根据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D.实行“陶片放逐法”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 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D.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42.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以下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中,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内部公民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 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44.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A.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D.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45.“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46.在罗马法规定的财产转移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47.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分类标准 调整对象 表现形式 适用范围 立法方式 权利主体
名称 公法 私法 成文法 不成文法 自然法 公民法 万民法 公民法 长官法 人法 物法 诉讼法
A.博采众长 B.体系完备 C.影响长远 D.崇尚公平
48.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种主张
A.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 B.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D.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49.18世纪末,科学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法国。法国当局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还对皇家科学机构如巴黎科学院进行改造,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这表明,法国成为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C.工业化的实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50.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5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52.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到:“苏格拉底发展了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53.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对这句台词有下列一些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 B.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
C.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 D.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
54.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 ( http: / / cpro. / cpro / ui / uijs.php rs=1&u=http: / / www. / p-w149876.html&p=baidu&c=news&n=10&t=tpclicked3_hc&q=myoa_cpr&k=%C5%B7%D6%DE&k0=%D5%DC%D1%A7&kdi0=8&k1=%C5%B7%D6%DE&kdi1=8&sid=c9fea9486b4d4eeb&ch=0&tu=u1832599&jk=35034caa226aee6a&cf=29&fv=14&stid=9&urlid=0&luki=2&seller_id=1&di=128" \t "http: / / www. / _blank )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这种观点
A.认为文艺复兴的实际影响有限 B.肯定是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革命
C.指出文艺复兴的内容脱离群众 D.强调文艺复兴的资本主义色彩
55.文艺复兴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由此判断,前面提到的“这些东西”主要是指
A.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圣经》和神话传说
C.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 D.封建君权和等级制度
56.“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对材料中探索的新世界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探索未知的新航路 B.探索人的情感与价值
C.探索自然的奥秘 D.探索否定《圣经》的新教
57.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对两位史家关于文艺复兴看法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史家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B.史家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C.史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D.史家论述的视角有较大不同
58.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达尔文 B.莎士比亚 C.伽利略 D.牛顿
59.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60.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 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61.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62.据星岛环球网消息(2012年12月11日),美国大选刚结束,国内又起波澜——30多个州的10万多人,12日开始发起“独立运动”,要求所在州脱离联邦政府。这些民众在白宫网站的“我们合众国人民”网页上宣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公民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下列人物会支持他们做法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但丁 C.莎士比亚 D.卢梭
63.吴于廑在《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中说到:“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B.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
C.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D.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的君权始终受制于教权
64.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 B.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C.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65.“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法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旅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沦适用于
A.法兰西多彩的浪漫主义绘画B.拓展科技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D.抒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66.恩格斯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描述的历史情境催生了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67.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历史知识时引用了下面的诗句作补充:“她的步履轻盈/她的姿态优美/很象飘飘欲仙的天使/她的声音象仙乐一般优雅/委婉、清脆。”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应该是( )
A、古希腊神话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C、宗教改革 D、浪漫主义文学
68.“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如生,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看上去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色点,都是经过科学的、精密的计算,所以每一名画家都是科学家或者数学家。这种表现技法当属( )
A.古典派 B.荒诞派 C.印象派 D.现代派
69.一批学生到博物馆看画展,导游对他们解说道:“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这一批学生在参观( )
A.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 B.20世纪初立体派绘画
C.19世纪印象派绘画 D.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绘画
70.达米安·格兰特提出:“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据此推断他的文学主张是
A.肯定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和想象 B.主张用现代主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
C.强调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 D.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应注重细节描写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个大题,共20分)
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4分)
72.(12分)读图,回答问题。
图1《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1503年) 图2《如今的蒙娜丽莎》(来自网络2013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中蒙娜丽莎的形象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评析。(12分)
历史试题 第4页,总12页
历史试题 第5页,总12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使用时间:2015、12、25
高 三 历 史 阶 段 性 检 测
参考答案
1.C【解析】墨子提倡节用,强调农民加强生产,发展经济,提倡精耕细作,如此才能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由此可见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
2.C【解析】儒家思想家们普遍认为商人重利轻仁义,与儒家思想的说教不符合,因此遭到儒家思想家的排除,被排到四民之末,故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3.A【解析】先秦时期,土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 项错误。
4.A【解析】B项是法家思想,可以首先排除;C项指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D项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者均可以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与当今以德治国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所以答案选A。
5.C【解析】信息“济天下”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经济发展需求”错误;D项“天人合一”,无从体现。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6.D 【解析】题中所说“日食”在古代是一种不祥的现象,而且当统治者残暴时,记录就多,开明时,记录就少,说明这种记录有一定的目的,即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君王的提醒,要尽量施行仁政,故D项正确。
7.C【解析】依据材料,秦代强调夫妇之间相对平等,而汉代则要对殴打丈夫的妻子加以处罚,与儒家的夫为妻纲思想的确立有直接关系,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伦理道德得到强化,所以选C
8.B【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英明的君主就要趁此反思自己的行为。
9.D【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C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D项说法正确。
10.B 【解析】根据所学,ACD的说法不属于陈寅恪的思想主张,再结合材料“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说明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关注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故选择B。
11.C【解析】材料“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12.A【解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差不多,均是在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在提倡知行合一、构建新儒学体系,更不是重建伦理秩序,综上可知这个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相近。故本题选择A。
13.C 【解析】 “新的高度”在于借鉴佛道,儒家学说从此长期居于官方哲学的地位(儒道佛三教合一)。A指春秋战国创立儒家学派;B汉代儒学D 指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14. C 【解析】从“抑制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判断出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所以选C
15.B【解析】这是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压抑,尤其是女性的压制造成的,反映了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所以本题答案选B,A、C、D不符合题意。
16.C【解析】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故D项错误。
17.A【解析】材料中的“释氏”指的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创造了佛学,材料是强调释迦摩尼尽管有合理之处、尽管有可取之处,但是如果从实用方面作比较的话,是远远不如儒学的(即佛学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其它几个选项只是对材料主旨的片面理解,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18.C【解析】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第二次低潮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B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此时期,佛教道教流行,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故选C。
19.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而不能反映出其他的三个选项,当然其他的三个选项也是不能反映材料的主题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20.D【解析】从题中材料“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研究,本质上是丢弃了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可知,材料中“最根本的精神”是指关注社会现实的经世致用思想。本题选D。
21.C【解析】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只有C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C,其他三项也随之排除。
22.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是在反对夫为妻纲,而“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是在反对重男轻女、君为臣纲这类的思想观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23.A【解析】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背景经济上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上是新兴市民或城市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因此A符合题意。明清之际民主思想既有“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的一面,又有创新和突破的一面,B说法有误。C表述不合史实,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因此其不可能传播民主启蒙思想。D的表述不合适,因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几乎没有实践,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不大,真正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启蒙思想。故选A。
24.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的该学者指的是王夫之,“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是李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黄宗羲,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顾炎武,主张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的才是王夫之,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25.A【解析】由材料“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说明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近代思想的色彩,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制度的典范,排除B;C说法不够全面;材料讲的是黄宗羲的思想更具有民本精神,所以D说法有误。
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材料揭示的是造纸的程序。依据所学,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分析选项,A是指印刷术;B是指火药;C是造纸术,符合题意;D是指指南针。所以应选C。
27.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时间“宋元以后”,可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可排除B、D两项,因为话本和小说、元曲和傩戏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但不能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而风俗画体现了“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则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因此本题选A。
28.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佛教盛行,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说明艺术内容与时代特征密切相联,故B项正确。
29.B【解析】由中国科技的曲线图可以看出A错误;B项符合中国科技曲线的走势图;中国科技最高分是在13世纪左右,所以C错误;15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所以D错误;本题答案选B
30.C【解析】由“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可知宋代绘画是注重情趣意境的,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意不符,所以不选。
3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成就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可知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原因是自身较强的适应性,所以答案为D。
32.D【解析】试题分析: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关系密切。从唐宋到明清,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造纸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平民文化的发展。
3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日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随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这一时期产生了长篇白话小说,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
34.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只适合曹雪芹的《红楼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只适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不是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也不是理性主义风格,但是《人间喜剧》和《红楼梦》却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所以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只能是选项A.
35.B【解析】宋代的文化呈现二元化的发展趋向,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而贵族世界之外的世界就是平民,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井文化得到发展。所以答案选B。
36.A【解析】本题信息是“元曲中的曲‘皆佳’,而白则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这说明元曲呈现世俗化趋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3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的信息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故C项正确,戏曲传播儒学,反对儒家伦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
38.A【解析】由材料信息《三国志平话》属于市民文化,《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四书作注解,属于士大夫思想体现,杂剧陶俑属于元代艺术成就,《中国京剧史》体现出的京剧是在清朝时期才出现,故.①③符合题意。本题选择A项。
3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戏剧中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故选B。
40.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他这种调剂均平的用意很可钦佩,可惜他的建议仍然脱不掉以富人为政治中心的弊端,结果贵族的权力仍然大盛,不久又生出阶级的战争”,可知这是这是梭伦改革中立政策的表现,貌似平等,给了平民一定的权力,但依然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因而未能化解社会矛盾,选C。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41.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相关认识。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故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42.B【解析】由“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得知最能证明上述观点是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希腊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主要是后期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成为灭亡希腊的因素之一。其它选项的表述均有误。故选B。
4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说明雅典审判程序没有问题,故A项错误;“随机抽出501人”说明民主政治参与者能力与品德的各不相同,故B项正确;“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不是错了反映的信息,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
44.A【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是在强调罗马的侵略扩张出现的众多的民族、庞大的人口只能采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治理国家,所以,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才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45.B【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不论其居住在哪,B项正确;A项中万民法是3世纪颁布的;C项中成文法还没有出现;D项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故选B项。
4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罗马法,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 “出场作证等相关仪式”等,题干材料内容的核心,即体现罗马法律严格的形式特征。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正确。其余ABD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47.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调整对象”“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介绍了罗马法,说明罗马法体系非常完备,B项说法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吸收其他法律信息,因此A项说法错误;C、D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48.C【解析】解题的关键即在于,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诸如“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分析认知,即体现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易误选,但此项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
49.A【解析】试题分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材料中的革命政府是指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故选A。B、C、D三项均发生在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50.B【解析】柏拉图通过“还剑是不是美德”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B项正确;A、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
51.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智者运动而不是启蒙运动,所以首先可以直接排除C、D两项,因为C、D两项属于启蒙运动,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是智者学派一个派别的功绩而不是苏格拉底一个人的功绩,故选A项。
52.A【解析】材料中“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说明指导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不利于公共道德的形成和败坏社会秩序,即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所以答案选A,B 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上述题意不符,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53.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逐世俗的幸福生活。台词中反映这种世代精神面貌。ABC材料中均有体现,当时工业革命没有开展,D不符合所学,故选D。
54.A【解析】据材料可知A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主要说的就是文艺复兴影响的仅仅是少数的富有的人,民众的生活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BCD看不出,故选A
55.C【解析】由材料可知本题是考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重视人性,强调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56.D【解析】从材料“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A和C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强调人的情感与价值,追求现世的幸福,所以B也正确;D不符合史实,故本题选D。
57.D【解析】试题分析:甲对文艺复兴的理解在于探求文艺复兴的实质,而乙则侧重于文艺复兴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由此可知二者论述的视角有着较大的区别。
58.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可知,启蒙运动的兴起应归功于科学的巨大发展,因此首先排除BC。达尔文生活在19世纪,而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故A项在时间上不符。因此符合题意的是D项。
59.B【解析】试题分析:民主制度的建立或形成是属于政治领域的现象,所以推动其形成的动力也应该从政治层面考虑,再结合19世纪中期这个时间,应该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故选B。
60.C【解析】试题分析:题文中的“公意”形成共同意志,“公意”就是每个公民权利的具体体现,,故选C。它没有涉及分立与制衡,排除A,它与天赋人权是相通的,排除B,它强调个人服从公意,也就是个人对集体意志的尊重,排除D。
61.C【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的依据就是《圣经》,故A项错误;先定论肯定了的奋斗精神,发展了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并未突破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因此其思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故C项正确。
62.D【解析】根据材料“要求所在州脱离联邦政府...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公民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体现了人民主权说,符合卢梭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D。
63.D【解析】试题解析:结合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可知A正确。“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可知B正确。“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可知C正确。宗教改革过程中,教权对君权的控制趋于削弱,D不正确。
64.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重大政治影响是为资产阶级构建政治制度,推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故选B。
6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美术。解答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等可知是针对印象派绘画的评价。所以应选C。
66.B【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令人极度失望”,结合所知识,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憧憬美好的未来。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文。故选: B
6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再现和运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概念是: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人性,把人放在第一位,否定教会权威。结合题意可知选B项。
6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色点……计算……科学家或者数学家“等关键信息可知,这种表现技法属于印象派,其追求的是光与色的结合。所以答案选C。现代派给人的感觉是支离破碎。荒诞派是运用在文学上。
6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材料信息表明,绘画经历了从平面绘画到立体绘画的变化,故选B;AC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7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可以看出,作者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71.
(1)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4分)
(2)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4分)
72.
信息:
图一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市民的形象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2分)
图二为网友经过技术处理后的当代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个性更为自由的社会潮流。(2分)
评析:
图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压迫,要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4分)图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网络经济兴起,社会更加开放,沟通便捷。(2分)反映了当代人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惘、文化的庸俗化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分)
答案第6页,总7页
历史检测试题答案 第1页,总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