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轮复习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轮复习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15: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必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轮复习精练
一、单选题
1.1954年12月,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交部指示驻印尼大使黄镇:对东南亚国家积极进行工作,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我们应争取参加这次会议。当时中国积极争取参加的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中共一大
2.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在与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讨论是否南下灭东晋时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这体现出(  )
A.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增强 B.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
C.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已展现端倪 D.苻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出处:21教育名师】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5.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 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6.唐朝时期,西域女性服饰审美明显受中原地区影响,盛行于西域的葡萄酒等果品酒、动物类乳酒也在中原社会各阶层流行。这说明唐朝时期(  )21教育网
A.物种交流推动农耕进步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朝贡贸易促进思想交流 D.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7.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使命是(  )
A.开辟中西方交通要道 B.加强与西域商贸往来
C.积极开拓西方市场 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8.汉朝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强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汉王朝对其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据此可知,汉代的边疆治理(  ) 21·世纪*教育网
A.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奉行开明的治边政策
C.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 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9.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版权所有:21教育】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10.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不能说明(  ) 21*cnjy*com
A.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
B.“求同存异”是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我国加强与苏联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以抵抗美国的威胁
11.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
A.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
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12.明人在总结元朝行省制度时讲到:“岭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此可知(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和政策 B.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行省官员权力受到节制 D.边疆地区职官僧俗并用
13.1954年,毛泽东会见英国工党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时说,希望美国“不要搞东南亚条约,这也是违反历史的,要搞就搞集体和平公约……让我们中国、苏联、英国、法国,这几个亚洲、欧洲国家倡议一下,向美国提出这个建议”。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积极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
C.开始主导地区的集体安全事务 D.重视发挥大国的领导作用
14. 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5.如图是《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唐朝(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北地区
B.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都护府是边疆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D.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16.1949年7月,毛泽东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邓小平的指示中说:“‘一边倒’是以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中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并非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中共领导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决不含糊”。由此可知,“一边倒”政策(  )
A.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B.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C.使新中国完全摆脱半殖民社会 D.有利于打破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17.下图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巨大 B.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 D.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18.下表所示为初唐到中唐安西四镇(龟兹、丁阆疏恸碎叶)的归属情况......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2-1-c-n-j-y
时间 安西四镇的归属 控制时长
649年 唐朝 1年
650-657年 吐蕃 7年
657-670年 唐朝 13年
670-674年 吐蕃 4年
674-678年 唐朝 4年
678-692年 吐蕃 14年
692-790年 唐朝 98年
A.吐蕃人侵导致唐朝由盛转哀 B.中原文化在西域各地广泛传播
C.西域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 D.唐朗收变了对吐蕃的和亲收策
19.以下有关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蕃以和亲与会盟形式维护友好关系
B.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事务
C.明朝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乌思藏
D.清朝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
20.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作为最后一支徒步方队首次接受检阅。方队由先后6次赴非洲维和的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牵头,参与官兵足迹遍布利比里亚、马里、刚果(金)等。由此可知,当代中国(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②已经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努力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来源:21cnj*y.co*m】
A.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遇到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 友好和善意, 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 松举行会谈。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政府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美两国正 式建交。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 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1》必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挟第二次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战中所形成的巨大战争能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战争即将鈷東时举行的三大盟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很多涉及中国的利益,比如所谓维持蒙古现状,实际上最终导致了蒙古的独立,以及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和港口的控制权。……1945年8月苏联(又)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众多利益。
——摘编自梁云样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材料二 1950年2月14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了苏联的盟国,苏联不但承诺将逐渐放弃(之前)在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权益,而且作为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接助,派遣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赴中国进行指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政治安全领域,中苏两国具有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共同安全利益,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都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视为主要敌人,并为此在50年代初期共同援助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2·1·c·n·j·y
——摘编自梁云样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分别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区别。
23.【谈一谈】
材料 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下划线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 ( http: / / www.21cnjy.com )954年底,为“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促进亚非国家的合作,中国积极参加准备参加的会议是万隆会议,B选项正确;
日内瓦会议主要探讨的是印度支那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问题,参加国主要是世界大国,A选项错误;
第二十六届联大召开是在1971年,中共一大发生在1921年, C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4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有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吾统承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可知,前秦苻坚主张南下灭东晋以实现国家统一,反映了苻坚深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B项正确;
前秦苻坚追求国家大一统,并不是华夏认同增强,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就已出现,排除C项;
材料体现了大一统观念的文化驱动力增加,未涉及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正确,D错误;
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
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民族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www.21-cn-jy.com
5.【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和平共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原则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认可,因此这一原则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D正确;
和平共处五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国家关系与前提,排除AB;
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并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农耕无关,A项错误;
朝贡贸易政治色彩突出,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思想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
当时西域部分地区已经纳入中央版图,不能体现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民族交融及其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答案】D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D正确;
AB两项是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排除AB项;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为了开拓西方市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解答本题需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来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www-2-1-cnjy-com
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匈奴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即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C项正确;
因俗而治是指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治理,材料中的措施不能体现这一特点,A项错误;
材料中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并不是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与君主专制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
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
中苏结盟和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
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带有一定程度的两极格局的特点,意识形态成为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
10.【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我国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求同存异”,故选择B项。
材料“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说明了A项,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同时材料中“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也能反映这一点,故C项不符合。
根据材料“求同存异”,及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威胁,故中国加强了同具有共同遭遇及相同意识形态的苏联及亚非国家的联系,应对美国的威胁,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初期的外交,根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求同存异”。
11.【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涉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建立盟约”,不是册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颉利可汗打破了原有盟约,不是唐太宗打破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涉及突厥部落组织,并且唐太宗并未改变突厥部落组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可得出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此次冲突,避免了流血伤亡的军事战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规定少数民族不上贡赋,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由此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选B;
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A项错误;
行省官员权力受节制表述正确,但无法从材料得出,C项错误;
职官僧俗并用是宣政院特点,并非行省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13.【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14.【答案】A
【知识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可知,辽人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说明“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这有利于“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辽代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当时国家并未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16.【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据材料“ 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中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并非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中共领导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决不含糊 ”可知,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总政策和总原则,A正确;
据材料“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可知当时中国奉行意识形态的标准,B错误;
“另起炉灶”使新中国完全摆脱半殖民社会 ,C错误;
70年代,打破新中国的外交僵局,时间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以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指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深刻正确地理解“一边倒”政策。
17.【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1949年~1956年”并结合“独立自主”的使用频率可得出,这一时期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国的外交走向了成熟,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已经逐步削弱一边倒的影响,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现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18.【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由盛而衰,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安西四镇是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有时为吐蕃所控制,由此可见,唐代西域地区民族的交融存在和平交往、武力斗争等形式,说明西域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唐蕃和亲政策发展的相关内容,无法直接得出和亲政策改变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可知,明朝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的是黑龙江一带,而不是乌思藏所指的西藏地区,C项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以和亲与会盟形式维护友好关系”、“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事务 ”、“ 清朝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 ”表述均符合史实, 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民族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题目要求及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民族关系状况进行分析。
20.【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 中国部队执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和任务是接受联合国的派遭,而且遍布利比里亚、马里、刚果(金)等地,说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③符合题意;利比里亚、马里、刚果(金)等都不是中国的邻国,所以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更不是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①④错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的调整,关键信息是:维和部队作为最后一支徒步方队首次接受检阅。方队由先后6次赴非洲维和的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牵头,参与官兵足迹遍布利比里亚、马里、刚果(金)等。
21.【答案】(1)国际环境: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激烈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爱好和平的国家支持新中国。
(2)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由对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向缓和。
影响: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利于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两国的战略
地位,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直接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西 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设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的信息,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从两大阵营对峙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围封锁回答即可。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激烈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爱好和平的国家支持新中国。
(2)设问是概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变化:根据材料“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由对抗走向缓和。影响:根据材料“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利于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两国的战略地位,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直接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1)《中苏友好同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约》签订的国内背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国民政府处理与他国关系;苏联控制东北,新疆局势不稳定。国外背景:雅尔塔会议上苏联靠实力侵占蒙古、中国东北等利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内背景: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需要苏联帮助;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各方面百废待兴。国外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国民党处于抗日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即将结束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国家领土,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共产党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签订的平等条约,推动国家建设,维护了国家主权。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根据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中“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国外背景为国外为苏联依靠实力等侵占中国蒙古、东北等地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背景为此时处于抗日战争即将取胜阶段,对国家的外交进行处理。根据材料中“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可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国外背景为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立形势。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背景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且需要经济恢复和各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从国民党签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众多利益”“放弃在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权益”可以得到两个条约性质不同。根据材料“在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可以得到两个条约的背景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丧失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过废除特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加上苏联的指导,推动了国家的建设,可以得到两个条约的结果和内容不同。
故答案为:(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国内背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国民政府处理与他国关系;苏联控制东北,新疆局势不稳定。国外背景:雅尔塔会议上苏联靠实力侵占蒙古、中国东北等利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内背景: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需要苏联帮助;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各方面百废待兴。国外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国民党处于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国家领土,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共产党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签订的平等条约,推动国家建设,维护了国家主权。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中苏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3.【答案】史实: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趋势:通过海陆两条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设问是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史实:根据材料中的“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可知从战争与外交两个角度去考虑,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知识,可得出:战争方面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外交方面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趋势:根据材料中的“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开通丝绸之路,可得出通过海陆两条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汉代时期的对外交往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