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课件:《锦瑟》(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课件:《锦瑟》(共4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8 19: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导入新课
“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这是大诗人元好问的一句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提到的是哪两个人?(温庭筠、李商隐)由元好问的这句评价大家可以读出李商隐诗歌什么样的特点?(朦胧、幽渺、内涵多重、)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成为永恒,李商隐的那一首首诗便穿越了唐风宋雨、明雪清霜,与我们会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拥抱李商隐吧。
锦 瑟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提高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3、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
李商隐名句集锦:
夕阳无限好, 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
只是近黄昏
却话巴山夜雨时
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幼年失怙
怀才不遇
妻子早亡
卷入党争
仕途灰暗
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典丽精工。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朗读:《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放慢速度,读出一种迷惘的感觉。
相关知识
幽微隐晦的诗篇——《锦瑟》
《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其诗朦胧难解之特点。
1 、咏瑟诗
2 、悼亡诗
——对亡妻的深情悼念
3 、爱情诗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4、自况诗
——自伤身世
5、理想诗。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锦瑟》题旨争议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Q1:“无端”是什么意思?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Q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了什么?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无端”,是没来由、平白无故的意思,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 这里含有睹物心惊、怨怅和无可奈何等感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用典
思考:这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 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典故1
庄周梦蝶:
人生如梦
亦真亦幻
典故2
杜鹃啼血:
伤痛不已
肝肠寸断
典故3
鲛人泣珠:
优美感伤
凄清凄艳
典故4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即
尾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篇锦瑟解人难
梁启超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等诗 , 讲的什么事 , 我理会不着 .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 , 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 但我觉得它美 , 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 , 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 ” ( 《饮冰室文集 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
作家王蒙认为,像《锦瑟》这类诗“没有定解也就是可以有多种解。”他认为:“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
讨论:
你认为诗人主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
说说你的理由。
1 、咏瑟诗
2 、悼亡诗
——对亡妻的深情悼念
3 、爱情诗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4、自况诗
——自伤身世
5、理想诗。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锦瑟》题旨争议
诗歌内容:
诗的情感:
诗的写作特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大量用典
诗歌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追忆华年往事、不胜惘然之作,这种惘然的华年身世之感,内涵非常宽泛,既可以兼包诗人的悼亡之痛,乃至悼亡之外的爱情生活悲剧,也和抒写诗人不幸身世、充满感伤情调的诗歌创作密切相关。
马嵬(其二)
咏史诗: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以“马嵬”命名,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逃往蜀地。随行军队行至马嵬(今陕西兴平西)驿哗变,诛杀奸相杨国忠,逼迫玄宗杀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
首联: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用“鸡人报晓筹”与“虎旅传宵柝”的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作对比,暗示主人公重享昔日的安乐的希望已经破灭。
3.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意思?
对比、反讽。“此日”和“当时”两相对比,对唐玄宗的荒唐进行讽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离散,玄宗沉溺于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4、请赏析“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提示】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会“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主旨思想:诗以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唐玄宗。启发世人汲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思考:
《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解析】“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该诗一大特点,赏析时除把握诗句表面意思外,还要进一步去体会诗中隐含的极具讽刺意味的诗句。
答案: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
(2)《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问题探究
(3)《马嵬(其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首联,“他生”与“此生”对比,“他生”为夫妇的事虽有“愿世世为夫妇”的七夕密约,但毕竟渺茫未卜;而“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经明明白白地在马嵬坡完结了。
颔联,“虎旅鸣宵柝”与“鸡人报晓筹”对比,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颈联,“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相对比,玄宗和贵妃当年曾绩效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则要永远不分离,可是当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有怎样呢?两相映衬,揭示出玄宗虚伪、自私的性格。
尾联,“天子”与“卢家”对比,并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批判。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 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
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 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2013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
描写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
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分析说明。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