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经过了上个学期的适应,学生们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已经基本熟悉,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初四七班共68个孩子,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较高,积极较高。但是,班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个别同学字词掌握较差,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由于没有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部分同学在阅读理解方面,答题缺少条理,语言组织不准确;作文水平更是有待提高。
但是,本课教材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学生学习热情较高。
效果分析
我认为学习《诫子书》,要让同学们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从而使我们受到思想的启迪。从本节课上课情况看,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学生们在《诫子书》,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文章为依据回答问题,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个别同学更是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回答的问题新颖独特。在对谈谈理解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本节课瑕疵也不少,比如提问的语言不够简洁,爱重复;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板书太简洁等。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三国时期有一个历史人物,提到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还曾经学过关于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出师表》,一篇是《隆中对》,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诸葛亮。
从《隆中对》我们看到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从《出师表》我们看到了他鞠躬尽瘁的一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不但是一位智者,一名丞相,更是一位慈父。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作为慈父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板书:《诫子书》 诸葛亮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小组四人,检查)
四、把握主旨,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你从文中读出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告诫儿子的?
明确:生活简单朴素,淡泊名利,心境安宁,潜心治学(不追求生活安逸,物质享受,不浮躁冒进)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珍惜时光。(修身养性,静思反省,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冷静处事)
板书: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2、找出对应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淡泊名利,方可不受干扰,淡泊名利,才能潜心治学,才能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古今中外,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
(居里夫人、钱钟书、邓稼先、朱镕基、诸葛亮)
六、达标练习,当堂检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积累了更多的文言实词、虚词,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下面我们做一下当堂达标检测,检测一下这堂课的学习效果。
七、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明这样说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礼记中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淡泊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
愿你们静心读书,心无旁骛,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八、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观评记录
评课稿一:
本节课体现了“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吴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课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评课稿二:
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自然地引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评课稿三: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特别是本节课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拓展形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诫子书》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
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子无以鲁国骄士2.文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