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资料;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2学情分析
一是通过探究“屏住呼吸会怎样”和“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两个问题,来认识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存在,没有人可以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活很长时间;二是认识呼吸器官有哪些,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3重点难点
如何保护我们的器官。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珍爱生命。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从学生熟悉的吹生日蜡烛引入话题
有哪些同学已经过了今年的生日?吹了多少支生日蜡烛?你是一口气吹灭的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一口气吹灭蜡烛,而有的同学要几口气才能吹灭?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呼吸”。(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一)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1.用保鲜袋感受屏住呼吸的感觉。
①谈话: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假如人不呼吸会怎样?
请同学们用保鲜袋贴住口和鼻,周边不要留任何缝隙。这时你的呼吸有什么感觉?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
注意时间不能太长,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即取下保鲜袋。
刚才是什么感觉?如果再憋下去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汇报)
②师生小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没有人能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活很长时间。
2.设计实验探究: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①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谈话: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么?两种气体的成分会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知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不同,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一手拿集气瓶罩在嘴上,瓶口周围不要漏气,另外一只手捏住鼻子,只用嘴呼吸,会有什么感觉?
(集气瓶刚刚罩在口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会感觉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集气瓶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②实验指导:要验证集气瓶内的空气中氧气变少、二氧化碳增多,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我们自己呼出的气体,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阅读第一张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了解什么叫排水集气法。
(排水集气法: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把玻璃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口下,用手扶住瓶子,从玻璃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待瓶中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下面我们就来用刚才学习的排水集气法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合作,每2人一小组,一人呼气,一人协助拿住集气瓶和玻璃片。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变少、二氧化碳增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阅读第二张资料卡片上的温馨提示,先了解二氧化碳有哪些特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后,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变少、二氧化碳增多?
3.学生自由讨论设计实验并汇报。
根据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我们可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瓶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再用玻璃管往澄清石灰水内吹气,又会有什么变化?再用打气筒向石灰水内充气,对比一下看看石灰水会有没有变化?
4.实验分析: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瓶中,火柴很快熄灭了,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较少,玻璃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原本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打气筒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活动3【讲授】(二)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大屏幕。
(图1)
(出示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学生观察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我们感冒时引起的支气管发炎就是指这个部位。)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可以收缩和舒张的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
④现在你知道自己的呼吸器官有哪些了吧!自己说一说、指一指它们的大致位置。
2.认识人的呼吸过程。
①讲述:空气是怎样进入人体再被呼出体外的呢?请每位同学深呼吸一次,然后慢慢呼出,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对呼吸运动的理解,画一画自己吸气和呼气的路线。
②讲述:刚才的体验已经帮助同学们对自己的呼吸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空气进入人体交换后再被呼出体外的过程。
(学生观看、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3.回到上课伊始的导入问题,认识人的肺活量各有不同。
①谈话:再回到我们上课伊始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一口气吹灭12支生日蜡烛,有的同学却不能?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比赛吹气球,深深吸一大口气,然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用软尺测量气球的周长,比一比谁的气球大,这说明什么?
(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②师生小结:同学们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每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每个人一次呼吸都有一个最大通气量,通常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我们叫它“肺活量”。肺活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刚才我们用气球测量肺活量只是一个粗略的比较,要精确测量一个人的肺活量的大小,要用肺活量测量仪来测量。
4.指导学生认识安静时、运动后单位时间内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
①谈话: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30秒呼吸多少次吗?一次呼吸是指从吸进气体到呼出气体,现在由老师给你们统一计时,你们默数平静时均匀呼吸的次数,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并用手按在胸部,感觉怎样?
(老师计时,学生默数)
②谈话:我们再按照老师的击掌节奏由慢到快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停止后,还是由老师给你们统一计时,你们默数自己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按在胸部,感觉怎样?
运动前后30秒呼吸次数记录表(表二)
探究方法
呼吸次数
感觉
运动前30秒
运动后30秒
结论
④现在我们来分析:运动前和运动后,30秒内呼吸的次数是不是一样呢?手按在胸部的感觉,运动前后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师生小结: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运动时,因为人体需要的氧气增多,胸腔进一步扩大和收缩,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运动能增加我们的呼吸次数,增大肺活量,所以我们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①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呼吸器官担负着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请你们思考: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疾病?得这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②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我们必须做到:一要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大肺活量、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肺炎,甚至能使人得肺癌。
活动4【活动】三、课后拓展活动
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并进行分析,探究大气污染对呼吸器官的影响。写出调查报告。
课件12张PPT。我们的呼吸洛阳市东升第二小学:周朝霞鼻气管肺咽喉支气管口腔———小组讨论:● 你知道有哪些呼吸系统方面
的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健康人的肺吸烟人的肺口腔———呼吸器官很重要,大家都要保护好;天气变化早知道,穿衣戴帽有学问。有病就医早康复,天天锻炼不可少;吸烟有害不要学,劝阻家人早戒掉。卫生习惯保持好,人人快乐又健康。健康小贴士: 就是指我们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 10岁儿童的肺活量一般在1400毫升左右。● 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4000毫升左右。● 运动员的肺活量能达到6000毫升甚至
8000毫升左右。 空气质量不好要戴口罩热爱运动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