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1.专制王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
2.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又有所新的发展。
具体表现:
1.政治上:现代中国基本疆域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渐废除;江南经济转型;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并存;市民文化不断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逐渐落后于西方。
4.对外关系上: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5.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的版图的对比,理解清朝版图对前代拓展与巩固,以及对近现代版图的奠定;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认识到盛世历史是由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史料实证】通过学生搜集明清边疆政策的史料,进一步完善其史料实证的素养;
【历史解释】通过对清朝前中期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家国情怀】感受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确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感;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居安思危的品质和能力。
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君主专制的影响和清朝危机的原因。
教学分析:
时空坐标及内容线索: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目录
1
疆域的奠定
2
统治危机的初显
3
情景导入: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1793年(乾隆时期)访华后,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这样记载:“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万国来朝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创作的,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藩属及外国使臣在新年伊始携带各种珍稀贡品,聚集太和门外等待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
清朝当时的人们和马嘎尔尼对大清的评价截然不同,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盛世,还是全球变局中的落日余晖,是辉煌还是沉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昔日的清朝,了解她的繁盛和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1.概念: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表现:
3.特点:
皇帝勤政,乾纲独断,大权独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4.实质: 封建盛世;
5.原因:
(1)三位皇帝都勤政;
(2)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税收制度;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间交流的加强;
(4)高产作物的推广等。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雍正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乾隆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1.奏折制度:
(1)含义:
清朝部分高级官员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派遣专人投送京师,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直达皇帝,形成奏折制度。
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2)特点:
迅速、机密、直接、广泛。
(3)作用:
①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息,加强君主专制;
②提高决策效率;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红漆皮奏折匣(清)
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6.8厘米。清宫旧藏。
此匣呈长方形,造型稳重,正面上方有一镀金“奏”字,点名了匣的用途,是清廷用奏折匣的典型样式。开口处附有扣吊二,其上加锁具二以及钥匙。
奏折匣是奏折外包装的一种形式。奏折也称折子、奏帖等,始于清初,为宫廷机密文书。……奏折匣通常由皇帝赐发,匣中原有的钥匙分别在宫中与具折的官员手中,以保机密。
——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2.设立军机处:
(1)中枢机构的变化:
(2)原因:
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②根本:加强皇权。
(2)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
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承旨尊办;
(3)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4)影响:
①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③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
材料三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延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3.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1)含义: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2)目的:
压制人们反抗意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3)实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4)特点:
①打击对象广泛;②数量繁多,文网严密;
③处罚重,诛连广
(5)影响:
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摧残了人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③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材料二 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材料三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材料一
合作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2.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影响:
(1)积极: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抵御外来侵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传播。
(2)消极: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的落后;
③思想上,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演变: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经略边疆
1.东南:治理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④影响: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东北:反击沙俄
①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过程:康熙前期1653至1689年,进行两次占雅克萨反击战争,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③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④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定。
历史人物: 郑成功,原名郑森,“成功”是南明皇帝赐名。其父郑芝龙为海盗出身,后接受明朝招抚。清军南下时郑芝龙被招降,郑成功与父分道扬镳,坚持抗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经略边疆
3.西北:蒙古和新疆
(1)军事平叛:
①康熙时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②乾隆时平定新疆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
(2)设管理机构:
①清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1762年,乾隆时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3)影响:
打击了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西南:强化管理和共治西藏
(1)强化管理:
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历史纵横: 改土归流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名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疆域的奠定
(2)共治西藏:确立册封制度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尊号;
②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③1727年乾隆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④1793年,《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⑤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
(一)经略边疆
4.西南:强化管理和共治西藏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
二、疆域的奠定
(二)民族政策
1.中央机构: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特点:
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③优待上层,稳定局势;
④设置机构,颁行法律。
4.意义:
(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基础概念: 理藩院
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西跨葱岭
西北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地方: 内外有别
(1)内地:实行督府制度
设18行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形成省、府、县三级。
(2)边疆:
①5个将军辖区:伊犁、乌里雅苏台、盛京、吉林、黑龙江;
②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背景:
1.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衰象更为明显—嘉道危机。
(二)表现: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1)经济:人口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材料一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清)汪士铎《乙丙日记》
问题思考: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
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影响:
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
社会矛盾加剧。
②大量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表现: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2)政治:吏治腐败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的积累,社会乱象逐渐萌生;
(3)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贫富分化,农民起义,统治危机。
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起义不断,动摇统治,清朝由盛转衰。
2.外部危机 :落后世界潮流
(1)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中国对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表现:
①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材料一 乾隆时期官场风气恶化最严重的表现,是官僚队伍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腐败往往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官官相护,形成盘根错节的腐败网络。乾隆晚年最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即是一个超级贪官,查抄其家产,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5年的国库收入。这样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合作探究: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实行的原因及评价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 英国国书:(1)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2)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3)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
材料三 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1)含义:
既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又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
(2)原因: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③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3)影响:
①积极: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核心素养: 从清朝前期中、西方社会情况对比再看清朝的盛世
结论:
“康乾盛世”不过是国人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恋情结”;
如果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横向比较一下,所谓“盛世”便微不足道。
1.(2024·浙江卷1月)康熙为人谨慎,在某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他曾叮嘱臣下“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证“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这项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使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
C.意在配合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不经其他中转收发,杜绝宦官专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年间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从而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的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改土归流指的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杜绝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2.(2023·北京高考)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初试牛刀:
【解析】 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C
3.(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
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4.(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解析】 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5.(2022·浙江高考)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设置内阁,元朝设置宣政院,秦朝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守,因此①是清朝,②是秦朝,③是明朝,④是元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6.(2022·湖南卷)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初试牛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A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