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0 2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辽与西夏
1、辽(契丹族)
①建国:916年
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与______长期对峙。
耶律阿保机
北宋
一、辽与西夏
1、辽(契丹族)
②制度:南、北面官(P58“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特点:“因俗而治”
▲南、北面官制度下的辽代官员
【思考】材料反映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①适应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奴隶制、封建制)和生产方式(农耕、游牧);
②缓和民族对立和矛盾
③辽与北宋的关系:以兄弟相称呼(“岁币”)
④辽灭亡:金灭辽
一、辽与西夏
1、辽(契丹族)
一、辽与西夏
2、西夏(党项族)
①建国: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
一、辽与西夏
2、西夏(党项族)
②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北宋称臣(“岁赐”)
4、西夏与金的关系:向金称臣
西夏货币
5、西夏灭亡:蒙古灭西夏
汉化(封建化)
二、金朝入主中原
女真族
①建国:1115年
___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上京)。
完颜阿骨打
②结合P60“史料阅读”了解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
农耕、游牧、渔猎为生
思考:金是与北宋对立,还是与南宋对立?
二、金朝入主中原
③制度:猛安谋克制
·内容: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
“兵农合一”
【探究】根据P60“史料阅读”,女真族为何能够形成“猛安谋克”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女真族兼具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性
·性质:
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女真
二、金朝入主中原
④“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______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金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金世宗死后,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__________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金世宗
③扩张:1125年,金灭____,两年后又灭_____,
与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北宋
南宋
“大定之间,郡县吏皆奉法,百姓滋殖,号为小康。”
——《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宗雄传》
猛安谋克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汗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_________”的尊号。
2.征战四方: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______和______,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成吉思汗
西夏
金朝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3.元朝建立与南宋灭亡:
1260年,_______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______。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形成四大汗国,将元朝尊为宗主国。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_____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忽必烈
大都
崖山

崖山之战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制度措施:
(1)交通驿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八思巴文虎头圆符牌。译作汉语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
【思考】元朝交通驿传措施的实施目的?
加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地方行政区划——行省制度:元朝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_______,是中央的_____机构。长官由_______委派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中书省直辖区域包括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
中书省
行省
中央
河北
山西
山东
①我国省制的开端;
②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思考】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派出
腹里
(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3)边疆地区管理——宣政院:管辖_________,
掌管全国宗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宣政院辖地
吐蕃地区
宣政院印章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边疆地区管理——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______的管辖;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经略______。
西域
台湾
元世祖忽必烈时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①蒙古族的形成: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期中。
②回族的形成:民族交融的结果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公元7世纪中叶(唐朝),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回回)。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③“四等人制”——民族歧视和压迫制度
蒙古人:蒙古族
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影响:
加剧了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
汉化(封建化)不彻底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④民族融合的延续与元朝灭亡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课堂练习】
1.《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A.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C
2.它是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一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它便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也加深了本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本朝社会的发展。它是
A.南北面官制度
B.猛安谋克制度
C.保甲制
D.三省六部制
B
3.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犬牙交错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B.山川走势随岁月发生巨大改变
C.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
【思考】 10世纪至14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上,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接触和入住中原过程中,自身还处于落后的生产关系中,不断的汉化(封建化)过程中,推动了自身的社会进步,过程是曲折的,因为这一时期的汉化(封建化)都是在民族征服和战争中进行的;
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三个政权的汉化(封建化)程度最深,政权消亡后,与汉族彻底融合,但是,元朝(蒙古)政权汉化不彻底。
总之,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交往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文化和历史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大大缩小,边疆地域得到了开发,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