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1 12: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送别诗,其教材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哲理。该诗通过“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凄清景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不舍,同时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在教材中,这首诗不仅是对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其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增强对友情、高洁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芙蓉楼送辛渐》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学情分析。首先,从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大意和情感。然而,对于诗歌中深层次的艺术特色、意象选择和修辞手法等,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其次,从学习兴趣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古典文学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对于像《芙蓉楼送辛渐》这样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兴趣。最后,从学习需求来看,学生渴望通过诗歌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大意,识别并解释关键意象。 通过诵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深情与高洁志向。 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保持高洁品质的情感态度,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难点: 体会“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意境,以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所表达的高洁情操。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幅描绘江南雨景的画作或展示相关图片,缓缓步入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与离别和友情有关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在诗人王昌龄的笔下,离别不仅是伤感的,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和高洁的志向。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吧。” 学生行为: 目光跟随老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有没有过与好朋友分别的经历?那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A:“很舍不得,会想念对方。” 教师:“是的,离别总是让人不舍。那么,诗人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首诗的朗诵,想象自己正站在芙蓉楼上,望着江面,感受着诗人当时的情感。” 学生行为: 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朗诵,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听完朗诵,你们有什么感受?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B:“我感觉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还有对友人的不舍。” 教师:“很好,你捕捉到了诗中的情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这些情感的。” 三、精读解析(20分钟) 解读首句(5分钟) 教师行为: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意象,体会其营造的氛围。 学生行为: 积极思考,举手回答:“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雨水连绵不断,汇入江中,仿佛要进入吴地。”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雨势的连绵,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不舍。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友人,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C:“我想诗人会更加难过,因为天气本来就不好,再加上要和朋友分开。” 分析颔联与颈联(10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平明送客楚山孤’这句,这里的‘平明’指的是什么时候?‘楚山孤’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理解“平明”即天刚亮的时候,以及“楚山孤”所表达的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学生行为: 思考后回答:“‘平明’就是天亮的时候,诗人在这个时候送别辛渐,可以看出他们很早就起来了。‘楚山孤’让我感觉到诗人就像那座孤零零的山一样,心里很孤独。”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你的理解很深刻。那么,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D:“诗人说如果洛阳的亲朋好友问起他,就告诉他们他的心像冰一样纯洁,像玉壶一样清澈。这是诗人在向友人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 整体感悟(5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这首诗,试着把每一句都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去,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和高洁之志。” 学生行为: 全班齐声朗读,努力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拓展,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王昌龄,在送别辛渐的那一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或者,你觉得辛渐在收到这首诗后,会如何回应诗人的深情与高洁之志?”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他们开始想象并构建对话,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或者辛渐的角度来表达情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象。” 学生代表E:“如果我是王昌龄,我会对辛渐说:‘兄弟,此去洛阳路远,望你一路珍重。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记得我们之间的情谊,保持那份高洁的心。’而我相信,辛渐收到这首诗后,会深受感动,他会回信说:‘兄长放心,我定会将你的教诲铭记于心,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我们的友情,更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教师行为: “非常精彩的想象和表达!你们不仅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拓展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创作实践(10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创作。请大家以‘送别’为主题,尝试写一首小诗或者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不要求字数多少,只要求真情流露。”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埋头创作,有的写诗,有的写散文,还有的在纸上勾勒出简单的送别场景。教室里充满了思考和创作的氛围。 师生示例对话(可选择性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时间到,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F(主动举手):“我写了一首小诗,题目叫《别离》。‘江畔风瑟瑟,离愁似江水。君行千里远,情谊永相随。愿君多珍重,他日再相逢。高洁心依旧,不负此深情。’” 教师:“非常棒!你的诗句简洁而深情,很好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为他的创作鼓掌!”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通过诵读、讨论、想象和创作,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的深情与高洁志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珍惜友情,保持高洁品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心中充满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将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作品,下周课堂上分享。 七、课外探索(5分钟,作为课后延伸) 教师行为: “除了《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送别诗和边塞诗,它们同样充满了深情与壮志。我给大家推荐几首,比如《送柴侍御》、《从军行七首》等,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找时间阅读,感受不同情境下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尝试比较这些诗歌与王昌龄其他作品的异同,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世界。”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下教师推荐的诗歌名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准备在课后进行阅读和探索。 八、情感升华(5分钟,课堂结尾) 教师行为: “同学们,离别虽然让人感伤,但它也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和成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苦涩,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高洁品质的坚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离别与挑战,都能像诗人一样,保持一颗纯净而坚韧的心,勇往直前。” 学生行为: 学生静静地聆听教师的讲话,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和期待。他们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高洁品质、实现梦想的信念。 教师结束语: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和力量,结束今天的课程。记住,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而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期待在下次的课堂上,看到更加优秀的你们。同学们,再见!” 学生回应: 学生齐声回应:“老师再见!”随后,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离开了教室,踏上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旅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步入教室,引起学生注意。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谁能来回顾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简述诗歌大意和情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XX同学准确地概括了诗歌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这首诗,探索它的艺术魅力。” 二、深入解析,探讨艺术特色(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或多个意象(如“寒雨”、“楚山孤”、“玉壶”等)。 布置任务:“请每组同学讨论这些意象如何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并尝试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要点,准备汇报。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教师:“请第二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对‘寒雨连江夜入吴’中‘寒雨’意象的理解。” 学生代表:“我们认为,‘寒雨’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寒冷,还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加深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同时,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三、对比阅读,拓展视野(15分钟) 教师行为: 发放《送柴侍御》和《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作为对比阅读材料。 “现在,请大家阅读这两首诗中的一首,比较它们与《芙蓉楼送辛渐》在情感表达、意象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阅读对比诗歌,小组讨论后准备汇报。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教师:“请第四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对《送柴侍御》与《芙蓉楼送辛渐》的对比分析。” 学生代表:“我们发现,《送柴侍御》虽然也是送别诗,但情感上更加乐观豁达,通过‘流水通波接武冈’等意象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未来的希望。而《芙蓉楼送辛渐》则更加侧重于离别的感伤和高洁志向的表达。两者在修辞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四、创作与表达(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和对比,相信大家对王昌龄的诗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以‘友情’或‘离别’为主题,结合我们今天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创作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创作,有的写诗,有的写散文,教室再次充满思考和创作的氛围。 五、分享与评价(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全班同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分享环节): 学生G:“我写了一首小诗,‘月下离亭影,风轻别意长。虽言千里远,心近似家乡。’希望大家能喜欢。” 教师:“G同学的作品非常简洁而富有意境,特别是‘心近似家乡’一句,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心灵的贴近。大家有什么评价或建议吗?” 学生H:“我觉得G同学的诗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很有感染力。如果能在前面再加一些具体的意象来丰富画面感就更好了。”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了《芙蓉楼送辛渐》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对比阅读拓宽了视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行为: “此外,我们还通过创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文字,展现了大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感悟。这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我们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师继续: “现在,我要布置今天的作业。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深入研读:选择《送柴侍御》或《从军行七首》中的另一首未读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并写一篇短文,比较它与《芙蓉楼送辛渐》的异同。 创意写作:以‘重逢’为主题,结合我们这两天所学的王昌龄诗歌的特色,创作一篇短文或一首诗。尝试运用我们分析过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展现重逢时的喜悦、感慨或新的期待。”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表现出对课后任务的期待和兴趣。 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文学的世界是广阔而深邃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感悟。希望大家在课后的时间里,能够用心去完成这些作业,继续深化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热爱。我们下节课再见!” 学生回应: 学生齐声回应:“老师再见!”随后,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教室,准备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七、课外探索与延伸(课后活动建议,非直接教学过程) 虽然接下来的内容不属于直接的课堂教学过程,但它是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和深化理解的重要环节。 教师课后反思与准备: 在学生离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整理今天的课堂反馈,记录下学生的精彩表现和可能存在的疑惑点,为后续的教学调整和优化做准备。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与王昌龄诗歌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网络资源,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组建学习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后作业。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资源,共同进步。 在线交流与分享: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在线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学习心得和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定期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鼓励。 参加文学社团或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或参加相关的文学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自主阅读与探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阅读王昌龄的其他诗歌作品或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家长参与建议: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 预期成果与展望: 通过这样的课外探索与延伸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