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塞下曲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塞下曲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1 12:0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塞下曲》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塞下曲》作为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其教材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引导学生领略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本课时的教材设计,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边塞诗的意象与象征,并通过作品展示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此外,拓展阅读与讨论环节的设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促进了学生对边塞诗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最后,作业布置与下节课的预告,既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成果,又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整个教材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塞下曲》这一课时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对边塞诗的背景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边塞诗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较为深远,意象与象征的解读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因此,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更侧重于创作表达,而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分析。针对这一学情,本课时的设计注重了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注重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这样的学情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本课时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塞下曲》全诗,初步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通过解读诗句,理解诗歌大意,认识诗中描绘的边塞生活场景。 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提取信息、想象画面的能力,激发对古代边塞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边塞风光与将士情怀。 难点: 通过想象,构建诗中描绘的边塞场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走进唐朝的边塞,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辽阔的草原,远处的雪山,还有那些默默守护国家边疆的勇士们。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学习这首描绘边塞生活的古诗——《塞下曲》。” 学生行为:
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教师的描述进行想象,随后翻开课本,准备学习新课。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你想象中的边塞是什么样的?”
学生A:“我想象中的边塞是一片荒凉,但又有种壮阔的美,战士们骑着马在草原上巡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请大家自由朗读《塞下曲》,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完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把握节奏和韵律。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B朗读后)
教师:“B同学读得很流畅,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韵脚?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增强对诗歌韵律的感知) 三、精读诗歌,理解大意(15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塞下曲》,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每句诗讲了什么。” 解读首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教师解释“月黑”、“雁飞高”的意象,引导学生想象夜晚边塞的寂静与紧张。 通过“单于夜遁逃”引出战争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月黑雁飞高’,大家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晚,大雁为什么飞得这么高?”
学生C:“可能是因为它们感受到了危险,所以要飞得更高来躲避。” 解读后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教师讲解“轻骑”、“逐”的含义,以及“大雪满弓刀”所展现的壮丽景象。 引导学生体会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追击的精神。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雪满弓刀’,这句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D:“我感受到了边塞的寒冷,还有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四、想象画面,深化理解(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根据诗歌内容,在脑海中描绘一幅边塞追击战的画面。注意细节,比如月光下的雪地、战士们的表情和动作。” 学生行为:
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引导,在脑海中构建画面。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想象后)
教师:“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脑海中的画面?”
学生E:“我看到了一片银装素裹的草原,月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冷冷的光。战士们骑着马,手持弓箭,表情严肃而坚定。突然,他们发现了敌人的踪迹,于是迅速追击,雪花不断落在他们的弓刀上,但他们毫不畏惧。” 五、总结提升,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塞下曲》的内容,还感受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这些将士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学完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F:“我觉得这首诗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守护边疆的战士们,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付出了很多。我也要学习他们那种勇敢、坚定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文化熏陶(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塞下曲》只是边塞诗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还深刻反映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接下来,老师想带大家领略几首同样经典的边塞诗,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学生行为:
学生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准备聆听新的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展示并朗读另一首边塞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教师先朗读一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节奏的把握。 然后,邀请学生尝试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语调。 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塞下曲》与刚才朗读的《凉州词》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与《塞下曲》中的景象有何不同?它们各自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G:“《凉州词》描绘的是黄河的壮阔和孤城的荒凉,给人一种辽阔而孤寂的感觉;而《塞下曲》则更侧重于夜晚的紧张和将士们的英勇,两者都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魅力,但情感色彩有所不同。” 七、创意表达,学以致用(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让我们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转化为创意表达。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边塞’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首小诗,可以是对《塞下曲》的续写,也可以是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想象和感悟。” 学生行为:
学生拿出纸笔,开始构思并创作。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描绘边塞风光,而另一部分则可能通过人物故事来表达对将士们的敬意。 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对于完成创作的学生,教师可以邀请他们自愿分享作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建议。 八、作业布置,课外延伸(2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更多边塞诗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韵味。同时,请大家将今天的创作作品进一步完善,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准备在课后完成阅读和创作任务。 九、课堂反思与自我评价(5分钟) 教师行为:
“在结束今天的课程之前,让我们进行一次简短的课堂反思与自我评价。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疑惑?”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有的可能会提到对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可能会分享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心得,还有的可能会提出自己在理解诗歌或创作时遇到的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惑,教师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消除困惑。 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塞下曲》及其他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创作表达了自己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这种对古代文学的热情和兴趣,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美好。” 十、预告下节课内容,激发期待(2分钟) 教师行为:
“下节课,我们将迎来更加精彩的内容。我们将一起分享大家的创作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边塞诗中的意象与象征,进一步挖掘这些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准备,期待我们在下节课的再次相聚。” 学生行为:
学生充满期待地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和交流,有的可能会提前整理自己的创作作品,有的可能会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塞下曲》,并进行了创意表达。现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一下,这首诗中的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并回答,如“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等意象。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觉得‘大雪满弓刀’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学生小明:“我觉得它表达了边塞的严寒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教师总结:
“很好,同学们对《塞下曲》的理解很深入。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边塞诗中的意象与象征,以及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深入探讨意象与象征(15分钟) 教师行为:
“边塞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现在,让我们以《塞下曲》为例,一起探讨其中的意象与象征。” 分析意象: 教师逐一分析《塞下曲》中的关键意象,如“月黑”、“雁飞高”、“单于”、“轻骑”、“大雪”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边塞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讨论,并准备分享其象征意义。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二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对‘单于’这个意象的理解。”
学生代表:“我们认为‘单于’在诗中代表了敌人,象征着战争和冲突。通过‘单于夜遁逃’,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将士们的英勇追击。” 三、作品展示与交流(20分钟) 教师行为:
“经过上节课的创作,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品。现在,让我们来一场作品展示会,分享你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自愿分享: 邀请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可以是短文、小诗或绘画等。 互动点评: 分享结束后,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改进方向。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准备分享材料,勇敢上台展示。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分享,积极参与点评。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红,你的这首小诗很有意境,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创作灵感吗?”
学生小红:“谢谢老师。我是在想象边塞的月夜下,将士们默默守护边疆的场景时写下的这首诗。我希望通过它表达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敬意。” 四、拓展阅读与讨论(10分钟) 教师行为:
“除了《塞下曲》,还有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品味。现在,请大家阅读我为大家准备的几首边塞诗(如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并思考它们与《塞下曲》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的异同。”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阅读提供的边塞诗作品。 小组讨论,准备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代表:“我们发现这些边塞诗都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但在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别董大》通过‘千里黄云白日曛’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展现了边塞雪景的奇美。”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边塞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感受了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不断学习和探索。课后,请大家完成一篇关于边塞诗学习的感悟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在论文中,你可以谈谈对边塞诗意象与象征的进一步理解,分享今天课堂讨论中的新发现,或者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谈谈从中学到了什么。记得引用今天学习的诗歌作为例证,让你的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思考论文的写作方向和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开始构思论文的大纲或初步草稿。 教师补充:
“另外,我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更多关于边塞诗的资料和评论,这不仅能丰富你的论文内容,也能让你对边塞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六、预告下节课内容,激发期待(2分钟) 教师行为: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特别的边塞文化体验活动。我们将通过角色扮演、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美。请大家提前准备,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边塞诗进行朗诵准备,或者思考一个你希望在角色扮演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故事背景。期待在下节课中,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 学生行为:
学生听到下节课的安排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纷纷开始低声讨论自己的选择和准备计划。 七、结束语(1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记得完成作业,并为下节课做好充分准备。期待与你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继续遨游,探索更多未知的美好。” 学生行为:
学生收拾好学习材料,带着对下节课的期待和作业的思考,有序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