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新课导入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si4)氏。”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禹建立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广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让我们通过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起来学习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史记·夏本纪》书影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2.通过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对史料进行辨析;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3.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目标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二.商朝的统治
三.西周的兴衰
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
富
分
化
氏族贵族
战俘、罪犯和平民
早期奴隶主
早期奴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3)都城:
(2)建立者:
(4)意义: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今河南登封)
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相传,禹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相关史事
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3.世袭制的确立
夏
禹
王
像
伯益像
启像
想传位给
凭借势力继承了王位
禹死后,启夺取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启继承王位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紧世代继承。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伯益直接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4.夏朝的统治
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镀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相关史事
(1)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2)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容器之一
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了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史记·夏本纪》。 《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长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
5.夏朝的衰亡
PART 02
商朝的统治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商朝建立
二
商朝的统治
(2)建立时间:
(4)性质:
(3)建立者:
约公元前1600年
奴隶制王朝一商朝
汤
(1)建立背景: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围民族,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5)都城:
毫(b6)
(6)统治措施: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2.商朝的发展
二
商朝的统治
(2)统治措施:
对外:经过多年的对外征战,商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
对内: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1)盘庚迁殷: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的周围聚居着请多民族,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这些方国。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代等义务。
相关史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
甲骨文
3.商朝的衰亡
二
商朝的统治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
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被迫在农田上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里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过者极其悲惨的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意把他们转让、买卖,乃至屠杀,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例如,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就有400人之多。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可见其地位与牲畜等同。
相关史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礼记》
司 母 后 鼎
三
西周的兴衰
1.周人的兴起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
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周
文
王
渭
水
求
贤
吕尚(生卒年不详),又名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大公。他先后辅位周文王与周武王,为西周兴起作出重大贡献,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少数精锐率先冲杀,大破商军,为武王伐纣灭商立下大功。周朝建立后,他因功被册封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成为齐国的开创者。
人物扫描
三
西周的兴衰
2.武王伐纣与周朝的建立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ao4)京,史称西周。
利簋(gui3)及铭文拓片
利簋的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这条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材料研读
史料实证:
何尊铭文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三
西周的兴衰
2.武王伐纣与周朝的建立
史料实证:
三
西周的兴衰
3.分封制
·想一想为什么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2)依据:
(4)义务:
(3)内容:
(1)目的:
(5)权力:
(6)等级: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遭;
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
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三
西周的兴衰
3.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授民授疆土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被统治者:平民奴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三
西周的兴衰
3.分封制
·读地图:找出当时大多数重要诸侯国集中分布的流域?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西周的诸侯国主要是沿河流而分布,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
相关史事
三
西周的兴衰
4.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昏庸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周厉王统治暴虐无道,为防止民众议论。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稍有不满,就将其处死。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长期的压迫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周幽王更是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丧失人心。
思考: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经验:统治者要关爱百姓,重用贤臣,发展经济,勤俭节约。
·共同原因: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暴政而亡)
朝代 夏 商(殷商) 周(西周)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 禹 汤 周武王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亳---殷 镐京(今陕西西安)
亡国之君 桀(夏桀) 纣(商纣王) 周厉王——周幽王
巩固提升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安阳殷城
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原本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和墓葬区,墓葬区有13座王陵、1400多个祭祀坑、大量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墓葬。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和制造玉器、骨器、陶器的作坊,说明当时手工业很发达。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其中有礼器、武器、装饰品等,而最有名的当属大量刻有占卜记事文字的甲骨。
<< 知识拓展 >>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建立的时间前2070年、建立者禹及统治中心阳城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政治和经济
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1.夏桀王的残暴统治及夏朝的灭亡
2.建立的时间前1600年和建立者汤
3.盘庚迁殷
4.周武王灭商
5.西周的建立及都城镐京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2.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晋燕
3.诸侯国的权力和义务
4.分封制的利弊
夏
商西
周王朝
的
更
替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23-24七年级上·河北秦皇岛·期中)西周时期,周公主持制定了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西周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强对诸侯的号召力
B.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C.彰显西周的文明礼仪
D.拉拢诸侯为天子效命
B
课后活动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2.(2024·甘肃天水·二模)“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礼乐制度的瓦解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B
课后活动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3.(2024·河南周口·二模)小麦起源于西亚地区,西周前期传入中国。我国古代禾谷类作物都从禾旁,唯麦从来旁。“麦”最早叫“来”。“来”字下加足,“麥”作为小麦的名称。这表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 )
A.多元性
B.同一性
C.包容性
D.统一性
C
课后活动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4.(2024·河南南阳·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二十(殷墟宫殿宗庙区主体建筑基址编号)复原图安阳小屯村东北的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规划宏大,基本上符合宫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
——河南省文物局
据材料一概括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反映的商朝时期建筑的特点
课后活动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