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2.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3.有学者认为,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下列属于晚情时期出现的中国“民主模式之争”的是( )
A.中体西用和中体中用之争
B.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之争
C.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之争
D.照搬西方式民主与中国式民主之争
4.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1923年的《戏剧杂志》也提出“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5.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严复提出“增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严复旨在( )
A.宣传进化论思想 B.动摇封建统治根基
C.为维新变法造势 D.鼓励百姓参与变法
6.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个月里,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B.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宪政观念得到传播 D.北洋军阀势力扩大
7.如图所示为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的封面,图中青年学生头顶上方为“LAJEU—NESSE”(法文“青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法语刊名。对如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
B.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内涵
C.肯定了五四运动中青年的作用
D.反映了文学革命对儒学的否定
8.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9.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10.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所宣扬的科学,并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用科学及其所蕴含的价值来抨击中国传统价值观,希望以科学的世界观取代传统的生命哲学。陈独秀、胡适、吴稚晖等相信科学万能,反对宗教、民间信仰以及传统价值。该学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科学”( )
A.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的色彩
B.反映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兴起
C.抨击了尊孔复古的价值取向
D.与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相一致
11.下表是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岁出总数/ 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 百万元 军费占岁出 总数的比重/% 军费增长指数 (191年=100)
1916 471.5 159.4 33.8 100
1919 495.8 22 43.8 136
1925 634.4 297.7 46.9 187
A.农民起义不断
B.挑起国际战争
C.边患危机严重
D.军阀长期混战
答案:D
16.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 (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离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答案】D
2.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答案】B
3.有学者认为,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下列属于晚情时期出现的中国“民主模式之争”的是( )
A.中体西用和中体中用之争
B.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之争
C.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之争
D.照搬西方式民主与中国式民主之争
【答案】C
4.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1923年的《戏剧杂志》也提出“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A
5.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严复提出“增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严复旨在( )
A.宣传进化论思想 B.动摇封建统治根基
C.为维新变法造势 D.鼓励百姓参与变法
【答案】C
6.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个月里,北洋政府参议会共召开临时会议15次,院内临时委员会会议29次,签发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质问文”26次。另外,参议院在这一时期还提出法律案10件,提议案5件,建议案5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秩序较为混乱 B.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宪政观念得到传播 D.北洋军阀势力扩大
【答案】C
7.如图所示为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的封面,图中青年学生头顶上方为“LAJEU—NESSE”(法文“青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法语刊名。对如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
B.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内涵
C.肯定了五四运动中青年的作用
D.反映了文学革命对儒学的否定
【答案】B
8.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答案】C
9.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答案】A
10.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所宣扬的科学,并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用科学及其所蕴含的价值来抨击中国传统价值观,希望以科学的世界观取代传统的生命哲学。陈独秀、胡适、吴稚晖等相信科学万能,反对宗教、民间信仰以及传统价值。该学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科学”( )
A.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的色彩
B.反映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兴起
C.抨击了尊孔复古的价值取向
D.与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相一致
【答案】A
11.下表是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岁出总数/ 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 百万元 军费占岁出 总数的比重/% 军费增长指数 (191年=100)
1916 471.5 159.4 33.8 100
1919 495.8 22 43.8 136
1925 634.4 297.7 46.9 187
A.农民起义不断
B.挑起国际战争
C.边患危机严重
D.军阀长期混战
答案:D
16.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 (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离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
评析: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争论。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或答新文化运动后期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示例二: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评析: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示例三: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评析:①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相对于顽固派而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的,但相对于后来的革命派,他们又反对革命,成了“保守”势力。③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趋向保守。④梁启超最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后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的骨干,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转变为保皇派,反对革命,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予以强烈反对,体现了“保守”与“激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