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下注释和补充资料,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诵读和鉴赏,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归纳总结,明确各种文体细节描写的张力。
教学重难点
1.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诗经》中诗歌回环往复之美和宋诗叙事之美。
2.通过总结归纳,掌握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诗歌中细节描写的张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劳动是一首歌,从古时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一直唱到到现在的“工匠精神”,经久不衰。每一首劳动的歌谣都是那么的感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劳作歌谣《芣苢》《插秧歌》。
情境创设:我们学校将要举办一个“分享文字的力量”宣传活动,需要我们每个同学从课文中发掘展现文字力量的方法。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认真总结归纳,准备好素材和发言材料。
二、学习任务
1.课前预习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熟读诗歌,能读通读顺,大致理解诗歌意思。
2.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熟读文本 理解诗意
1. 熟读课本,疏通诗歌含义。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说明:有意识地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的能力,尽量地让学生自主表达,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探究技巧,见微知著
1. 复习旧知:请同学们重读《蒹葭》《关雎》,感受重章叠句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芣苢》中重章叠句的体现和作用。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也叫复沓,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重章叠句的作用:
①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②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芣苢》这首诗歌全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能够让读者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
2.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木兰辞》中所介绍的“赋”的相关知识,仔细感受本诗中“赋”的表达效果。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铺陈事物,直接叙述。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铺写木兰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芣苢》一诗,采用了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直接说采摘芣苢,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读起来有节奏感,音韵美。
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①本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②《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4. 在诗歌《插秧歌》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又暗示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描写出了插秧的繁忙。
②比喻和细节描写:将斗笠比作兜鍪,将蓑衣比作盔甲,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湿到肩胛,由此不难看出雨势甚猛。表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间奋勇战斗的气势。同时也展现了劳动的紧张、艰苦。
③白描: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
④语言描写:通过农人之间的呼唤与应答表现出一家人的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说明:通过文本细读,带领学生们一起深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增强诗歌鉴赏力。
学习任务三:归纳总结,深化理解
本单元出现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两首诗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劳动之美,其中有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均是在细节中见精神。请同学们自主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触动自己的细节,进行赏析。并总结归纳出细节为什么能够打动人。
所谓细节描写,也就是对于细小之处、细枝末节的描写,与关键的情节和显著特点相对而言,细节虽然细微,不被重视,却对于表现主题却起到很大的作用,所谓小中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细节是具体和特别的,往往能给读者陌生化的新鲜感觉。细节之中有灵魂。细节是具体的,也是微小的,但细节更是巨大的,因为它能够反映主人公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因为细节描写作为一个细小而又独立的情节,它首先是动作或者行为的描写,其次也是细致的描写;而且在相对弘大的大故事框架之中,它往往相对完整独立,能够表现人物那一刻的内心世界。
《世说新语》中介绍画圣“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别人问其中的缘故,顾恺之回答说,“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正是在人物的面颊上添上了三根毫毛,主人公的精气神顿时熠熠生辉起来。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
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谈细节描写的时候说:“我认为直觉是一种能够通过局部,通过细节,通过某一特性再现整体图景的认识能力。细节不仅帮助历史小说的作者再现过去时代真实的生活图景,而且还帮助他们再现当时人们特有的色彩、感情和心理……”
示例:
①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先生发现目标稻穗的激动与欣喜。展现了他敏于发现的特点,也展现了实践研究的不易。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喜看稻菽千重浪》)
②有一次,张秉贵在卖糖时,发现排在队尾的一位顾客,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又抬头看看墙上的电钟,神色不安。这一出细节描写写出了张秉贵的细心,体现了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执着追求。(《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
③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这一出细节描写展现了钟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探界者钟扬》)
④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这一细节展现了匠人典型的工作状态,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⑤《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⑥《插秧歌》通过农人之间的呼唤与应答表现出一家人的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细节描写,增强鉴赏文本的能力,同时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利用细节描写,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咱们这堂课以时间为轴线跨越千年,总结归纳了不同文体在细节描写和表现精神力量方面的共同点。我们发现,真挚感人的精神、情感或是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细节展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写作的方法和文字的魅力分享给其他同学。请大家课下好好总结归纳,准备好在宣传活动上的发言稿。
四、拓展延伸
(一)了解《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瑶;《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者”, 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兴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窃究淑女,君子好述”,用“睢鸠鸟在河中鸣叫”来起兴。
(二)《芣苢》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瑶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作的歌谣。
(三)《救荒本草》:“车轮菜,叶丛中心撺葶三四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子,赤黑色,生道旁,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涎沫,淘净,油盐调食。”
传统中医学认为,多子之药多属于肾,皆有助于生育,故就有了《诗经 芣苢》中祈求多生子嗣的一幕。
五、作业布置
课下自主整理交流自己所选的细节描写,并阐明理由。
六、板书设计
《芣苢》《插秧歌》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强化感情、具有韵律感
赋:铺陈事物,直接叙述。能够细腻铺写,具有韵律感
细节描写:是对于细小之处、细枝末节的描写。
反映主人公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