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上(农业课时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上(农业课时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03 10: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
“新跨越:盐碱地水稻丰收的奥秘”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农业
“新跨越:盐碱地水稻丰收的奥秘”
一、课时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区域认知)
2.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
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5.通过本节学习能简单分析各地饮食文化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农业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饮食文化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主题式情境教学:以“新跨越:盐碱地水稻丰收的奥秘”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知道我国农业分布与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问题式探究教学:依托主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链,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认识盐碱水稻(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走进广佛线 【教师展示】 6月19日,国家级功能性水稻课题组何登骥功能性耐盐碱水稻及奇盛源牌液肽酶微生物有机肥示范基地测产验收现场观摩会在崖州区镇海村的盐碱地上举行。观摩会上,“盐优2号”表现出色,“实打验收亩产593公斤(扣除水分)”的数据,标志着该水稻在盐碱地上单产实现新突破。 【提出问题】 为何我国能在盐碱地上种出水稻?又为何要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读图思考】 阅读材料,认识盐碱地的水稻种植与亩产突破,思考问题。 盐碱地的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体现,也是我国因地制宜运用农业智慧进行农业生产的生动案例,通过时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过渡 “同学们生活在广州,在广州增城区有着著名的丝苗米,他们也是属于水稻的一种,而同学们看到的盐碱水稻也属于水稻种植,为何我国要在且能够在盐碱地上种植出水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农业的学习,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推进①:农业及其分类(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1:自主学习认识农业 【教师引导】 农业是什么?水稻种植属于农业的哪一种类型? 【教师总结】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总结分享】 阅读教材进行总结归纳 此部分内容为基础性认识,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概念理解能力。
·教学材料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 畜牧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林业: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林业。
新课推进②:我国农业的分布(1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2:水稻的分布探究 【教师引导】 水稻是属于种植业的一种,请同学们阅读水稻的分布图,说一说水稻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学引导】 与水稻一样,小麦也是种植业的重要农作物,相比于水稻,小麦的分布有何特点?与水稻有何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布差异? 【问题思考】 不同地区的种植业的农作物差异会对区域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读图探究】 我国种植业除了水稻、小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济作物,并且在作物熟制上也存在差异,请大家阅读图借助表格完成学习。 【材料分析】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 【问题讨论】 根据材料分析,进行问题的思考。发现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问题思考】 南稻北麦的分布差异导致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习惯吃面条,饺子,馒头等 南方适宜种植稻米等作物,因此南方人习惯于食用米饭。 【表格归纳】 按照材料,找出对应作物进行表格填写归纳。 东北平原:耕地多为旱地,种植的小麦、玉米、甜菜、大豆品质优良。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全国三大棉区之一,耕地多为旱地,小麦、玉米的种植很普遍。还是全国重要的花生产地。大部分地区两年收获三次。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耕地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也种植棉花、油菜等农作物。一年可收获两次或三次。 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种植业分布及内部差异。
·任务2:其他农业类型分布探究 【教师引导】 我国除了种植业以外,还有着其他的农业类型,请同学们阅读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分布图,说一说分布特点,并思考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思考:①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②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和人工林? ③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
·学习材料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农业中畜牧业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 天然林区:东北、西南林区;人工林区:南方林区。
新课推进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0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3:为何水稻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 【教师引导】 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说一说水稻的生长习性如何? 【教学引导】 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否与水稻生长习性是相适配的呢? 【展示材料】 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地形图与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水稻生长习性的适配之处。 【材料分析】 回答的水稻生长习性进行总结。 【问题讨论】 根据材料分析,进行问题的思考。发现我国南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水稻生长习性是相适配的。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生活所见得到水稻生长习性,调动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总结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就是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水稻的布局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盐碱地并不适合种水稻,我们却要在其中进行水稻种植,这是否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呢? (指明:农业生产还应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允许我们改良水稻品种在盐碱地中进行生长。)
新课推进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的重要性(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4:何以使得盐碱地内种水稻? 【教师引导】 盐碱地的水稻种植离不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示材料】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对于三亚来说,亦是如此,这也曾让负责这片基地水稻种植管理的国家级功能性水稻课题组专家袁广来头疼。“改造盐碱地,需要‘良种+良法’配套,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袁广来所说的“良法”,便是使用液肽酶微生物有机肥。该肥料由袁广来发明,能有效调节植物生长刺激素,具有治理与改良耐盐碱度可达到4.4‰—8‰等特点。 【教师引导】 在盐碱地内种植水稻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大举措。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我国面临粮食危机。阅读图,说一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有何突出特点。 【教师总结】 农业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讨论】 根据材料分析,进行问题的思考。说一说我国是如何改良盐碱地进行水稻种植的。 【问题讨论】 根据材料分析,进行问题的思考。发现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 【笔记总结】 根据老师总结,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对农业的助力。 提高学生分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补充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不到4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突破12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课堂小结:中国的地形(5分钟)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 ①重点内容
课后任务:认识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就可以接触到,例如在超市买到反季节的蔬菜,这得益于我们的温室大棚,例如城市里建设的生态农场等等。在广州的增城丝苗米基地,运用了大量现代的农业设备进行作物播种、插秧、收割、管理、监测,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