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16: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导入
嘎仙洞遗址
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什么后果?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的背景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时间
作战双方
交战原因
兵力对比
结果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东晋派兵8万迎战。
80万─8万
东晋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
前秦苻坚
东晋谢安
骄傲自大
害怕畏惧
前秦87万拼凑军
军心不齐
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
战术失误
运筹帷幄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用计得当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社会形态
鲜卑族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原始落后 落后奴隶社会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封建社会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嘎仙洞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乱世建国,439年统一北方的北魏(鲜卑族)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材料研读
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原因
影响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386年 鲜卑族建立北魏 420年 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
398年 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北朝时代) 479年 南朝齐建立
490年 北魏孝文帝亲政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汉化措施及影响
穿汉服
D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说汉话
A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改汉姓
B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通婚姻
C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 ,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
六镇起义。指的是在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都城南迁洛阳后,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
北朝政权更替
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
西魏定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南北朝的并立
北朝政权更替
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各族人民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北方各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内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汉族

鲜卑




中华
文明
汉族


汉人演奏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ˇ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 人 胡 食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民族交融:
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由表及里,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民心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措施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结果: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状态。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方式: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心理。
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1.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c
当堂达标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D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贵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前221年
220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
统一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