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8月月考地理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国际天文学家近期发现,太阳系中存在一对像彗星一样活跃的双小行星。这对小天体一边相互绕转,一边向宇宙中喷射气体和尘埃。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如此活跃的双小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能介于( )
A.地球和金星之间 B.地球和火星之间
C.火星和木星之间 D.木星和土星之间
2.比太阳系高一级,比可观测宇宙低一级,且不包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②由b天体系统示意图可知,太阳是该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
③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④北极星属于c天体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关于b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天体是地球
B.哈雷彗星处在b天体系统
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b天体系统出现
D.b天体系统中除地球外还有其他存在生命的天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 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
C.CME发生于色球层 D.CME发生地肉眼可见
6.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高峰年段约是( )
A.2005~2006年 B.2006~2007年
C.2007~2008年 D.2008~2009年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题。
7.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2014年12月11日北京时间凌晨5点05分,台湾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260千米。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中字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上地幔(固态) B.A—纵波
C.D—莫霍面 D.H—内核(液态)
10.台湾北部海域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内核 C.地幔 D.外核
11.台湾北部海域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到达莫霍面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速度突然增大 B.纵波突然消失
C.横波突然消失 D.纵波速度突然减小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14.我国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轨道(约离地面393千米)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至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臭氧层
16.“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升高,后降低
C.持续增高 D.先降低,后升高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下面左图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右图为太阳系局部图(乙代表小行星带)。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 A ~ H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运行轨道具有 、 、 的特征。
(2)右图中甲行星的名称是 。 丙行星对应左图中的 (填字母代号)。
(3)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B 行星属于 行星,F 行星属于 行星,H 行星属于 行星。
(4)如果人类想移居外行星,该行星自身需具备什么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判断理由是 ;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3)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海洋/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海洋/陆地),此时的植被主要为 。
(4)根据实地考察,他们得到考察结论: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海洋/陆地)环境向 (海洋/陆地)环境的演变,这是因为地壳经历了 (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右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地球圈层名称。
(2)根据左图,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3)根据右图,描述横波在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心)传播速度的变化。
(4)根据右图,描述纵波在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心)传播速度的变化。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下表为不同海拔与海平面含氧量比。
不同海拔与海平面的含氧量比表
海拔(米) 0 1000 2000 3000 4000
含氧量比 100% 89% 78% 70% 61%
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与呈贡、河北兴隆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我国部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地理坐标表
地点 榆中 多巴 海埂 呈贡 兴隆
海拔 1996米 2366米 1888米 1906米 2118米
经度 104°02′E 101°31′E 102°41′E 102°48′E 117°22′E
纬度 35°52′N 36°40′N 25°01′N 24°53′N 40°36′N
(1)依据上表,绘制不同海拔与海平面的含氧量比坐标图,描述含氧量比随海拔的变化特点。
(2)结合我国部分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坐标表,简述表中这些高原训练基地的突出优势。
(3)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1.太阳系中的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符合题意。地球和金星之间、木星和土星之间、地球和火星之间很少有成群结对的小行星出现,因此排除A、B、D选项。故选C。
2.目前我们发现的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统、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统。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A、D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双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则双小行星位于银河系,C错误。由此推断,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恒星为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态星球,行星自身不发光,其光芒来自于对恒星星光的反射,行星绕恒星旋转。
3.C 4.B
【解析】3.水星是太阳系一颗行星,其所在的图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与c地月系为一级的天体系统,①错误;由太阳系的示意图可知,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太阳是该系统的中心天体,②正确;总星系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宇宙部分,③正确;北极星是一颗太阳系内的遥远的恒星,与c地球不在同一恒星系统内,④错误。因此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4.根据天体系统层次的划分,b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A错误;哈雷彗星绕转太阳公转,属于b太阳系,B正确;狮子座流星雨现象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一种流星现象,属于b太阳系,C错误;c地球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D错误。因此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5.B 6.B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闪焰”是耀斑爆发,耀斑发生在色球层,A错误;材料指出“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表明“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即太阳风,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C错误;光球层能被肉眼可见,日冕层肉眼不可见,D错误。故选B。
6.由于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约是2017-11=2006年,2018-11=2007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7.A 8.C
【解析】7.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和含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据图判断,①②正确。因此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
8.煤的形成要有大量的植物。石炭纪、二叠纪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点睛】中生代:显生宙第二个地质年代,指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时代,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最鼎盛的时代,其中代表的动物是恐龙,出现于三叠纪,鼎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裸子植物成为最繁盛的门类,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陆生植物的大量发展,被子植物也发展。
9.C 10.C 11.D
【解析】9.据图可知,E位于地幔中部,而上地幔应靠近莫霍界面,且在莫霍界面的下方,A错误;A波到达2900千米处消失,说明其为横波,B错误;经过D处后,A横波和B纵波都是加速传播,故D为莫霍界面,C正确;H为内核,但是内核为固态,D错误。故选C。
10.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60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下33千米以上为地壳,地下33-2900km之间为地幔,2900km以下为地核,故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幔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结合图片来看,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幔,地震波到达莫霍界面,说明地震波为向上传播。由此可知,横波速度表现为突然减慢,但并没有消失,AC错误;纵波速度也表现为突然减慢,并没有突然消失,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12.B 13.D 14.C
【解析】12.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点,②曲线符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故选B。
13.读图可知,Ⅲ层为高层大气,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
14.“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运行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最低气温约为-80℃,气温在0℃至-80℃之间,C正确,AD错误;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垂直结构是指依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垂直结构,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17-55公里的这一层, 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15.C 16.D
【解析】15.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上层即为电离层,C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D错误。故选C。
16.“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
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17.(1) 共面性 同向性 近圆性
(2) 火星 E
(3) 类地 巨 远日
(4)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和太阳系局部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
(2)右图为太阳系局部图,乙位于行星轨道间,且呈带状分布,代表的应是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从距日远近来看,火星更靠近太阳,位于小行星带内侧,则右图中甲的名称分别是火星。丙行星是木星,木星对应左图中的E。
(3)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大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结合所学知识,B是水星,是类地行星;F是土星,是巨行星;H是海王星,是远日信息。
(4)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及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外行星上若想适宜人类居住也应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
18.(1)化石
(2) 沉积 含有化石 古生
(3) 海洋 陆地 裸子
(4) 海洋 陆地 抬升
【分析】本题以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化石、地质年代、生
物进化等相关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B处三叶虫化石属于古生代,两侧A、C恐龙化石属于于中生代,远处的哺乳类化石属于新生代,因此,考察的名称应为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该地地层广泛分布生物化石,故该地岩层主要为沉积岩;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古老的化石就是三叶虫化石,属于古生代,因此该处岩石最古老的地质年代至少是古生代。
(3)三叶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因此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因此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此时的植被主要为裸子植物。
(4)根据化石的分布顺序可知(三叶虫化石属于古生代、恐龙化石属于于中生代、哺乳类化石属于新生代),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一般情况,正常的沉积顺序是由下至上逐渐沉积,即古老的地层在下,较新的岩层在上。但图中信息显示新生代化石位置最低,中生代化石居中间位置,古生代化石位置最高,显然是地壳抬升隆起所致。
19.(1)①表示地壳;②表示地幔;③表示岩石圈;
(2)由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构成。
(3)从地表到莫霍界面,横波速度增加,在莫霍界面附近增速较快,之后横波速度继续缓慢增加,在古登堡界面突然消失。
(4)从地表到莫霍界面,纵波速度增加,在莫霍界面附近增速较快,之后纵波速度逐渐增大,在古登堡界面纵波突然减速,之后纵波波速缓慢增加。
【分析】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地震波及其波速变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表示地壳;②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表示地幔;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
(2)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由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构成。
(3)读图可知,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从地表到莫霍界面,横波速度增加,在莫霍界面附
近增速较快,达5km/s左右;之后横波速度继续缓慢增加,在古登堡界面达7km/s左右,之后突然消失。
(4)读图可知,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从地表到莫霍界面,纵波速度增加,在莫霍界面附近增速较快,达9km/s左右;之后纵波速度继续增大,在古登堡界面达13km/s左右,之后纵波突然减速到8km/s左右,之后纵波波速缓慢增加,到地心速度接近11km/s。
20.(1)
特点:①随着海拔的升高,含氧量比降低;②海拔低(2000米以下),含氧量比降低较快;③2000米以上,含氧量比降低较慢。
(2)①海拔都在1800~2400米之间,符合高原训练基地的最佳海拔要求;②各训练基地有一-定的高度差异,便于运动员含氧量的最优化与多样化训练;③纬度比较适中,都位于北温带,且有一定的纬度差异,适宜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最优化、多元化训练等。
(3)①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含量越来越低;②在更高海拔地区训练,含氧量过低,超过了人体的最大耐受力,反而使运动员的整体表现下降。
【分析】本题以高原体育训练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大气成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横坐标表示含氧量比,纵坐标表示海拔,先描点,后连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二者的变化关系:随高度增加,含氧量减少;从变化速度来看,海拔低(2000米以下),含氧量比降低较快;2000米以上,含氧量比降低较慢。
(2)由材料和表格的数据可知,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与呈贡、河北兴隆等,海拔都在1800~2400米之间,符合高原训练基地的最佳海拔要求,含氧量较低,有利于激发耐力型运动项目参与者的运动潜力;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比较凉爽,适宜训练;位于我国偏西部,降水较少,风力较小,天气稳定,适宜体育运动的训练。
(3)根据材料“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可知,海拔越高,含氧量越低,超出一定的范围会危及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反而使运动员的整体表现下降,达不到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