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01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厘清小说情节脉络,展现故事之全貌。
2.依托人物之细致刻画,深入品味角色形象,领略《社戏》中纯真无暇的人性之美,感悟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情感纽带。
3.横向对比《呐喊》中其他篇章的人物形象与社会关系,探寻鲁迅文字背后的深切希望与温情寄托。
教学重难点:
1.以演读之法,细腻剖析人物形象,由主角双喜之线索,探寻平桥村之人际和谐之道。
2.感悟《呐喊》这部看似尖锐如匕首投枪之作,实则蕴含鲁迅无尽的温情与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教学过程:
一、以学导教 定方向
精准教学,细雨润心,智启未来。
在预习质疑环节,有同学用全局眼光透过《社戏》看整本呐喊,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屏幕显示:
《呐喊》目录
《社戏》是《呐喊》的最后一篇,之前的文章似乎都在批判,为什么《社戏》却显得很温情,与其他文章截然不同呢? ——C2234 熊嘉仪
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同学们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我们在周末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根据数据显示:
同学们在阅读鲁迅小说尤其关注人物形象、小说情节、写作背景;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让“我”认为那夜豆好、戏好的最主要因素是遇到了可爱的人、而在选择最喜欢的人物时,同学们把最多的票投给了双喜。
二、以读促思 品人物
不妨就让我们循着大家最喜爱的双喜,一起去月色朦胧中泛舟,重温《社戏》中的那份纯真与快乐。
屏幕显示:
请默读课文,梳理概括有关“双喜”的情节。
(1)提议借船看戏
(2)解析老生技艺
(3)提议返航之计
(4)归途偷豆思虑
(5)送我归家善后
(6)次日与翁对话
屏幕显示: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挑选你们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演绎,品读人物形象。
(提示:结合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进行合理揣摩,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
(1)①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②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③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第①句中说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大悟似的”提议折射出什么信息?这告诉我们,双喜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思考过程的,是有缜密思维的。经过缜密思考,他解决了“没有船”的问题。
第②句中说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看出”这个词告诉我们,双喜在观察众人的言语表情,在做思考和判断,因为如此,双喜才“看出底细”,才大声地给出承诺,给出理由,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思维缜密的表现。
第③句写“双喜拔前篙”,双喜为什么“拔前篙”?不仅是因为双喜最大,更是因为双喜勇于领头,勇于扛起责任,带领大家前进。
(2)①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②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这两句话,表现了双喜的“善解人意”。
第①句,双喜说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双喜懂得“我”的心思在哪里,“我”希望看的是“武戏”而不是“文戏”,这样说是让“我”耐心等待,也充满期待。第②句,双喜说“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说明双喜看出了“我”的不喜欢、不耐烦,“我”不喜欢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他说这话是安慰“我”。
(追问:只有双喜在照顾着我的心情吗?——还有桂生,提出给我买豆浆。热情,善良。)
(3)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都立刻赞成,和开船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双喜最先拿主意,提出“我们走”的主张,这也是“一马当先”的表现。而且得到小伙伴一致的响应,看出他有主见,有领导力。
小伙伴们热情、积极。
(4)①“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②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③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第①句写“双喜先跳下去了”,一个“先”字写出双喜“一马当先,勇于担责”,一个“跳”字写出其“活泼勇健”,而跳上岸所说的话,则表现了他作为孩子王的“领导才能”。
(追问:阿发是怎样的?是没有根据地说偷自家的豆吗?——“摸”,大方热情。)
第②句中说双喜“以为再多偷”会如何,“以为”这个词告诉我们,双喜此时是有内心活动的,是有思考的,经过思考,他做出了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也是他思维缜密的表现。
第③句双喜的“虑”,说明他善于做预判,很细心。而他和小伙伴们能想办法,想出办法,说明他会担当。想出的办法充满孩子气,说明他在用孩子的办法对付大人,这也是一种智慧。
(追问:“偷”听上去太恶劣了吧,他们怎么还这么开心?——出示“偷”释义,明确童真、单纯)
(追问:如果你们犯错了,你们敢不敢这样跟大人说话?说了会怎么样?他们为什么竟然敢?——儿童天真,大人宽容。互相之间平等)
(5)“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了。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着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双喜做事有始有终,在船头就大声招呼我的母亲,让她宽心,也让她转怒为笑。
(6)“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子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双喜以攻为守,更见其智慧。“当初还不要你的”,意思是,我们“偷你的”,还是给你面子。“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是在给对方找茬,转移话题。这是善于应变,聪明机智的表现。
(追问: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双喜回答六一公公时说的话,感受下此刻双喜的态度。——傲娇。六一公公反应却是?——笑道,并说是应该的。)
双喜:机智聪明 心思缜密 善解人意
【纯真、美好的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六一公公,可以看出平桥村是个怎样的地方?(追问与双喜发生互动的人物形象)
【和谐、平等的关系】(除了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在哪儿还可以感受到平桥村的氛围?——2-3段)
在这些情节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双喜的聪明能干,还能感受到阿发的大方热情,桂生的细心体贴,以及老顽童六一公公所带来的欢乐与亲切。这些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与美好。
文中有一个议论抒情句特别能体现迅哥儿对这个夜晚的念念不忘,你们找到了吗?齐读——
屏幕显示: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今天我们听到了一些积极的小组分享的答案,其实在预习时更多同学勇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方、善良、热情、淳朴、聪明等等。
孩子们,孙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自己聪明吗?善良吗?你周围的朋友、家人热情吗?大方吗?
为什么这些我们现在看来并不稀缺、很常见的品质,却让迅哥儿觉得如此珍贵、难忘呢?
因为当时鲁迅遇到是那些不复纯真的面庞与扭曲的社会关系,尽显时代的病态与沉疴。
三、以点启面 悟希望
在《呐喊》中,鲁迅还塑造了哪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关系?
请拿出水滴集,结合你的阅读收获,与大家分享。
屏幕显示:
在《呐喊》中,鲁迅还塑造了哪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关系?
PPT显示《呐喊》目录
预设:1.《狂人日记》:叛逆而理性的“狂人”形象,他具有彻底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和深刻的忏悔意识。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扭曲与黑暗,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孔乙己这一形象。他既迂腐不堪,又善良朴实,既自命清高,又好喝懒做,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冲突与挣扎。社会关系冷漠与无情,剥削和压迫底层民众。封建教育对个体精神的束缚与摧残。
3.《药》: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栓、大义凛然的夏瑜等人物形象,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冷漠与扭曲。
4.《明天》:单四嫂子这样命运悲惨、心灵麻木的弱者形象,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冷漠与无情。
5.《一件小事》:塑造了正直善良的车夫与自私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冷漠与扭曲。
6.《头发的故事》:具有强烈民族情感与深刻思考的N先生。社会关系扭曲与冷漠,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压迫和剥削普通民众。
7.《风波》:七斤、赵七爷、九斤老太等人物形象,他们分别代表了农民阶级、封建遗老和传统观念的守旧者。小说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闭落后以及农民阶级的无知和愚昧,同时揭示了封建帝制残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压迫。
8.《故乡》:闰土从一个活泼可爱、富有表现力的少年,变成了呆滞麻木的成年农民,反映了苦难生活对人的摧残;而杨二嫂则从年轻美丽、豆腐店生意兴隆的少妇,变成了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庸俗小市民,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人性的扭曲。
9.《阿Q正传》:精神胜利者阿Q,他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敏感细腻又麻木健忘。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扭曲。
10.《端午节》方玄绰:虚伪、表面先进骨子里落后。社会扭曲畸形。
11.《白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陈士成。当时社会关系冷漠与无情,歧视和忽视失败者。同时,它也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梦想的摧毁和对人性的扭曲。
12.《兔和猫》:白兔是驯良胆小、欺软怕硬、苟且偷安的弱者。黑猫是残忍的强者。中国社会中弱者与强者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揭示出的社会黑暗与腐败。
13.《鸭的喜剧》:爱罗先珂理想化与现实无奈。社会关系复杂多面。
在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冷漠、压抑,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要构造平桥村这样一片乐土。不读礼教之书,自然就不会“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二字。人人真诚、善良、纯洁,不必戒备身边人谋划“吃人的事”,不必担心欺骗、敲诈、伪善。即使面对黄牛水牛的欺侮,也不必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
在宁静祥和的平桥村长大,聪明热情的少年们,会长成淳朴厚道的六一公公;而在真实的旧中国社会,孩子们要么来不及长大就去世了,要么鲜活灵动的生命只能沦为了困窘麻木的中年闰土。
让我们回到本堂课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温情的《社戏》会选自看似匕首投枪的《呐喊》?甚至作为压轴出现呢?鲁迅先生在自序中这样写到:
屏幕显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呐喊》自序)
这个“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正是鲁迅先生最大的悲哀。
悲哀至极,就不禁要“大嚷起来”,要“毁坏这铁屋”。
屏幕显示:
“一定还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们怎样做父亲》
我们曾在完成《呐喊》整本书阅读后为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画插图,现在,请你们为自己的插图配文,替鲁迅先生发出他内心深处的呐喊吧。
屏幕显示:
请为自己设计的插图/封面配文,替鲁迅先生发出他内心深处的呐喊。
示例:愿人人永葆纯真的童心,不被世俗所困,不被等级所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学生分享。
鲁迅虽以批判国民劣根性著称,但他更深层的呐喊其实是对美好人性的热切期盼。他期待理想的人性,期待爱与真诚的美好世界。在鲁迅的愿景中,人人纯真、美好,关系融洽、平等,共同构筑起一个没有“铁屋子”般憋闷的健康、合理的社会。
【健康、合理的社会】
屏幕显示: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很幸福和大家共度了美好的四十分钟,我看到大家眼里有光、内心坚定、松松爽爽、自信主动,祝福我们班的孩子此后也都可以坚守本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