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陋室铭》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陋室铭》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1 14: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陋室铭》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计
从单元设置来看,《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两篇文言文中的一篇,本单元的目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略读理解和感悟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从文章本身来看,《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寥寥81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最后,了解这篇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通过一学期半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要领,能够自主翻译文言文,且课下注解较为全面,因此本课不在理解翻译上花费太多篇幅。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所以本课将重点放在了重要也相对难一些的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上。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点:了解“铭”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初读,知其意
教师活动1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齐读课文。《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学生齐读)。也就是说,读了刘禹锡的文章,还要知道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写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请一位同学来读刘禹锡的生平经历:21 岁时考中进士,24 岁授官太子校书,30 岁升迁监察御史,34 岁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惨遭驱逐。刘禹锡前半生年少有为,后半生仕途坎坷。他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挥笔写下《秋词》,一起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次被贬,心态良好,第二次第三次被贬,还能保持昂扬乐观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去看看刘禹锡与好友白居易的对话。
任务一:刘禹锡与白居易是好朋友,两人常常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刘禹锡被贬和州,白居易微信发来消息,问候近况。请你以刘禹锡的身份作回复。(计时 5 分钟,展示加点评 5 分钟)
要求: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用现代汉语作回复。
白居易(下文简称白):老刘,听说你又被迫搬家了,这次换了个什么样的房子?
刘禹锡(下文简称刘):(预设)又小又破,十分简陋。台阶上长满青苔,院子里是淹没膝盖的青草,一眼望去,只此青绿。
白:难为你了,自你离京,好多朋友都失去联系,估计是怕受牵连。现在还有朋友找你喝茶聊天吗?
刘:(预设)来得不多,不过都是有大学问的人,没有平民。
白:那没客人来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打发时间?
刘:(预设)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不用再整天处理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白:住这样简陋的房子,你还能悠哉游哉、自得其乐,真佩服你。只是,切记“玩物丧志”,愿你不忘初心。
刘:(预设)记着呢,政治家诸葛亮、文学家杨雄、至圣先师孔子,依然是我的偶像。总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出一番事业来!
过渡语:屋主人的美好品德让简陋的屋舍不再是陋室。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刘禹锡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豁达与豪迈。(板书:陋——室;不陋——德)
学生活动 1
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聊天记录。
2. 二人角色扮演完成对话,展
示学习成果,学生互评互助,老师纠正学生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积累重点字词:名(名词作动词)、上(名词作动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积累重点句式: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何陋)
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活动意图说明: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以求不错漏一字一词,完全理解文意。考虑到《陋室铭》的课下注释较为完整,难理解的文言字句较少,因而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本着“在语言应用中学习语言”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设置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补全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一组对话,来掌握《陋室铭》的大致内容。
预设障碍: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通过自学完全理解文意。学生自主完成聊天记录后,角色扮演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通过互评互助,老师引导,疏通文意。
环节二:再读,感其德
教师活动2
过渡语: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经发表,便受到热捧,于是有记者预约采访白居易。
任务二:记者采访白居易,“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夸自己品德好,作为多年老友,你认为他的德馨体现在什么方面?”小组讨论后,请一位代表以白居易的身份,回答记者的提问。(计时 10 分钟,展示加点评 10 分钟)
要求:
1.结合任务一及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2.分点作答,逻辑清晰,阐明理由。
(预设)1.其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的是环境的特点。苔痕生到了台阶上,草色映得窗帘都发青了。这说明陋室在大自然的包围之中,植物的颜色改变了陋室的简陋,显得鲜亮起来。这种颜色很特别,苔痕(痕是一种若隐若现的绿色的感觉)往台阶上漫,映入帘上的,就不仅仅是颜色,而且是一种光鲜漫射,有一种沁人的感觉。刘禹锡的陋室原本阴暗潮湿、人迹罕至,一般人估计要连声抱怨,他却能在这简陋荒芜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就是他德行好的体现。
2.“谈笑有鸿儒”揭示了来往人士文化修养很高,“往来无白丁”说明朋友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常言道:“欲知其人应知其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与鸿儒相知相交的人必然也是鸿儒。另外,刘禹锡因罪贬谪后还有不少鸿儒愿意与之交往,这也能说明刘禹锡人品好,是个值得冒风险也要交往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琴棋书画乃是文人雅事。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这样的陋室,虽然物质生活上是贫乏的,但是精神是很自由的。刘禹锡的乐观豁达也是他德行好的体现。
4.刘禹锡自比“仙、龙、诸葛亮、杨雄、孔子”,说明他虽然安贫乐道,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个见贤思齐的人,一个穷且益坚的人,一个身处逆境也不自怨自艾的人,当得上德馨二字。
过渡语: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借“陋室”来写“德馨”,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准确地来说,是托物言志,借简陋的屋舍表达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致敬刘
禹锡。
学生活动2
1.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记者提问,理解“德馨”的具体表现。
2.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3.在理解“德馨”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深化文化认同。
活动意图说明:在感悟刘禹锡“德馨”的环节,再次设置情境,让学生借刘禹锡老友“白居易”之口,赞颂刘禹锡的品行好。
预设障碍:学生个人单独理解“德馨”有困难,该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深入理解文本,致敬刘禹锡。
环节三:三读,品其韵
教的活动3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就把《陋室铭》背下来了,早读课十分钟就学会了唱《陋室铭》,这跟《陋室铭》有节奏、音韵美、句式对仗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诗化的语言一直为人称颂,成为我们的文化印记。昨天,老师听到一首好听的歌《笠翁对韵》,一时兴起,改写了一段《陋室对韵》。请你也来试一试。
任务三:模仿《笠翁对韵》的句式,将《陋室铭》改写成《陋室对韵》。(计时 5 分钟,展示加小结 5 分钟)
要求:1.对仗准确 2.句式多样
PPT :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 ,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李渔《笠翁对韵》
(预设一) :调素琴,阅金经,乱耳对劳形。苔痕对草色,鸿儒对白丁。山名有仙不在高,水灵有龙不在深。
创作思路 :我想强调作者有清幽的生活环境,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交往人士不俗。陋室这一“雅境”中有“雅趣”“雅集”,陋室之“德”就像“山有仙”“水有龙”那样美名远扬。
(预设二) :山对水,仙对龙,素琴对金经。苔痕对草色,丝竹对案牍。阶绿绿,帘青青,南阳对西蜀。谈笑鸿儒有,往来白丁无。
创作思路 :“阶绿绿”“帘青青”是用叠词强调苔痕碧绿,草色青葱,一“绿”一“青”,色彩清丽,清贫生活亦有清雅之美。“鸿儒有”“白丁无”通过改变语序,强调所交往者皆为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南阳”“西蜀”表明作者对先贤的追慕。
(预设三) :苔对草,绿对青,鸿儒对白丁。丝竹对案牍,素琴对金经。仙对龙,名对灵,乱耳对劳形。南阳对西蜀,陋室对华厅。丞相尝住陋茅庐,学者曾居敝草亭。
创作思路 :我在调整语序的基础上有所增补,选“华厅”这一意象,与“陋室”形成反差。“厅”和“青”“丁”韵脚一致。“丞相尝住陋茅庐,学者曾居敝草亭”是对原文语句的化用。诸葛亮隐居草庐之时,躬耕南阳,不求闻达。扬雄专心治学,对于官职起落非常豁达,他们都是作者的榜样。
学的活动3
1.学生模仿《笠翁对韵》,撰写《陋室对韵》,品味《陋室铭》的韵味。
2.男女生交互读,感受铭文对仗之趣。
活动意图说明:铭文的对仗、押韵单纯通过老师讲解无法感知其美,引入《笠翁对韵》作补充学习材料,对《陋室铭》进行简单调整,再朗读声中达成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
小结:这节课我们先通过任务一梳理文章大意,接着用任务二理解刘禹锡的“德馨”,最后将《陋室铭》改写成《陋室对韵》感受音韵美。最后,让我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结束美好的一课。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整理本课字词、特殊句式。
(2)A 组:阅读补充材料,以“我眼中的刘禹锡”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400 字以上)。
(3)B 组:阅读补充材料,写批注,并评价刘禹锡(100 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