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微项目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微项目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1 12: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扬州慢》微项目式学习案例
一、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任务为导向,学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过程提升语文素养。如何在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实施项目式学习成为一线教师的难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认为: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实行微项目式学习是切实可行的。课前的预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获得一些相关内容和知识,课内的活动则是达成项目的有效路径。同时,运用表现性评价三要素,即表现性任务、目标和评分规则助推古诗词项目式学习,做到 有章可循,有径可走。
古诗词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创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围绕项目设计期望达成的目标,以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最后辅以评价量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有形的学习成果和无形的学习成果,最终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我们希望围绕表现性评价三要素开展项目式学习,既是改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多方式的体验古诗词,使得学生懂得作者选择的韵脚和意象都是由诗人感情决定的,在活动中慢慢浸润传统文化,真正实现诗意的探寻。
在确立项目任务为“依据本课学到的知识创作古典诗词作品”之后,我们抓住高一学生即将学考的时间节点,创设了“学校公众号想做一期专版鼓励高一学子,特向同学们征集原创古典诗词作品”的情境。同时,根据表现性评价“以始为终”的理论,结合单元任务和学习提示,先确立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1.找、读诗歌韵脚,感受不同韵脚蕴含的情感。2.知人论世,体会独特的意象和情感。3.完成古典诗词创作。并提供一些资源篇目,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刘熙载《艺概》》、再思《姜夔:一介布衣,一生苦旅》。最后通过表现性评价量表检测学生读写的效果,实现教学评的一致。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寻佳韵
1.《拜经楼诗话》:“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
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望海潮》和《扬州慢》,边读边标注每句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并圈画出两词的韵脚(注意古今读音有变化的韵脚)。
引导:结合时代背景,能讲讲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听的时候又什么感觉呢?
2.分析韵脚和平仄,分享诗人情感。
教师提示:不同韵脚发音时嘴巴张开程度以及和情感的关系,
【学习支架】
韵母为“a、an、ang、en”等的韵脚字,发音比较响亮,这类韵脚可传达欢乐、激昂或温和、轻松的感情。韵母为“ong、eng”等的韵脚字,发音时共鸣声响,可表达庄重、雄壮的感情。诗词创作中平仄交替,不仅仅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更是情感的交替、意义的交替。平声音长,高亢而远,委婉绵长,余音不已。仄声短促急迫,铿锵有力,豪情跳跃,慷慨激昂。
学生分享:
《望海潮》韵脚词语:华、家、涯、奢、花、娃、霞、夸
《扬州慢》韵脚词语: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望海潮》:押“a”韵,都是开口韵,平起平落——感情上是轻松愉悦的。
《扬州慢》:押“eng”韵,都是闭口韵,仄起平落——情感激动但是收于克制。
教师小结:
《望海潮》:一韵到底,平起平收情感堆叠,读起来轻快自如,“a”韵张口较大,情感抒泻炽热,结合时代背景,可感受诗人喜气洋洋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对繁华杭州的赞美之情。
《扬州慢》:韵脚随情而变,仄起平收,“eng”韵低沉节制,读起来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悲伤之情。
板书:韵脚平仄显悲欢
3. 配乐,女生齐读《望海潮》,男生齐读《扬州慢》。
【设计意图】古诗文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只有读好,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全文的基调,这样也就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高中生已经有了必修课文的古典滋养,更应该在选择性必修课文中适时引入中国古典音韵学知识,让学生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加深对诗的体味。
活动二:细品意象探深情
1.除了韵脚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悲喜之情?
分小组分篇目讨论,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可以从意象、注释、手法等方面分析
2.品读比较重点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同学抓住了一些景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景物被称为“意象”,这两首诗歌中其实有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意象,大家能不能找一找?老师找到一组(ppt展示)
《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句中都采用了花的意象,我们重点可以来比较“荷花”与“红药”。为什么用的是“荷花”“红药”,不是“芙蓉”“芍药”?
【学习支架】
1.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贴,明白而家常,善于蓄势,有过前人。
2.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3.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史称咸平之治,以富足、安康著称。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
4.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朝野震骇。
咸平五年(1002年),18岁的柳永从福建由钱塘入杭州,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结果迷恋上联杭州的都市繁华、湖光山色,遂滞留在杭州,咸平六年写了这首干谒词去拜见当时杭州知府。
姜夔,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投奔到姐姐家多年,直到成年之后才独自生活。1174年到1183年这十年间,姜夔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落举人第。本词写于1176年,当时姜夔21岁。
学生分享:
①从用韵角度考虑:
前句采用“芙蓉”就不押韵
②从词人风格考虑:
“荷花”口语化,与前面的“桂子”风格统一,反映杭州市井生活,显示了柳永“明白而家常”的风格特点。
“红药”有色彩的修饰,颜色热烈,与本地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姜夔“雅”的风格特点。
③从意象作用考虑
荷花是杭州典型景物,照应下文“莲娃”,渲染出杭州人民的游乐,是一种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平民之花,可以表现杭州风景美,生活美。为何如此?源自于主政长官的政绩卓著。表现作者对他的赞美,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红药”就是芍药,据记载,扬州芍药栽培,始于隋唐,盛于宋朝。芍药在宋朝成了富贵繁华的象征,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誉。因此红色芍药象征了扬州曾经的富贵着锦,与上文的“冷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
④从手法作用考虑:
“十里荷花”夸张,“重湖叠巘”“桂子”“荷花”铺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反衬,有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 下文“年年知”是三平连用,“为谁生”三仄连用,三平或三仄连用往往是强调某种情感,这里就是强调物是人非的情感。
板书:意象隐深沉
3. 结合补充材料,你还能品味出作者其他深层情感吗?
学生分享:
个人经历、历史现实都对词人有着深切影响。
十九岁的柳永意气风发,渴望为国效力,写作这首干谒词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希望对方能够向朝廷举荐自己;
至日(冬至)本应是回家祭祖之日,科举失败的姜夔看到十六年过去,昔日的繁华之地依然没有恢复元气。因而在羁旅漂泊在外黍离之悲的家国情怀之外,还有作为文人对物是人非、繁华散尽、城市荣衰兴败、文明文化消逝的失落哀愁。
板书:世事含 情
【设计意图】以教材“学习提示”的相关要求为基准,结合单元研习任务把需要做对比阅读的教学内容加以具体化、细节化,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这让学生有了理解的“抓手”,也有利于学生借助对比和发现,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
活动三:仿写创作展我心
高一学考即将来临,学校公众号想做一期专版鼓励高一学子,特向同学们征集原创古典诗词作品。现在你的好友准备了一首诗去投稿,请你运用今天所学帮助他进行修改。或者也可以从以下花中选择一种,另写诗词(平仄不做硬性要求),来表达自己对同学们的鼓励和祝福。
迎春 向日葵 石榴 桂花……
致高三学子
高考战鼓已然催,
少年不惧白发多。
桃花开败也不悔,
满载硕果人人夸。
学生习作展示,教师点评并示范。
1.(改作)高考战鼓已频催,少年展翅奋勇追,桃花开败也不悔,六月向日誓夺魁。
2.(新作)青春恰好试疏狂,榴火燃红斗志昂。今朝拭剑勤苦学,明日出鞘试锋芒。
《仲夏》(学生现场所作)
昔言常曰不吾知,今朝鱼跃龙门时。窥得天机然后可,邀君赏桂明月池。
望海潮
李牧尘(学生)
暑寒朝暮,学海书山,百科累牍少眠。
数理千题,诗文万段,演算复吟无边。
戴月沐灯稀,星晨赴卷繁,清梦未篇。
击水十年,扶摇六月,起海旭。
风璋出衔黼黻,有迁莺化龙,满城车马。
丹墀对策,金榜题名,蟾宫得桂折花。
放鹤冲天,潜蛟行雨,游怀晏华。
排云逐光万里,有好景无涯。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让今天的学生从经典中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文化滋养。既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落实核心素养,也通过表现性评价检测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让整个学习过程可视可控可测。
【板书设计】
《望海潮》《扬州慢》
韵脚平仄显悲欢
意象隐深沉
世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