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崔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
二、文史常识
1、关于杂剧
(1)一本四折一楔子
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
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 末、旦、外、净、丑、杂
2、关于王实甫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3、关于《西厢记》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整个元代杂剧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它批判了婚姻爱情中的封建门阀观念,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作了热烈的歌颂;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典型形象;它改变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传统格式,而创造性地运用了五本联套的格式;它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人胜;心理描写细致深刻,曲折人微;它的曲词华美,具有诗的意境。因此几百年来传演不衰,影响深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五本二十一折。第一本写崔张爱情的发生;第二本写崔张爱情趋向成熟,老夫人违约赖婚;第三本写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第四本写莺莺和张生最后获得了自由的爱情;第五本写崔张的最后团圆。(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原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标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后加的。此折写张生与莺莺私合后,老夫人逼迫他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腔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复杂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
三、自学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字词正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萋迷、凄凉 今宵、云霄 遮蔽、敝衣、舞弊 狼藉、书籍
3、结构层次: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把酒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残照离别(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四、整体把握
1、“黯然消魂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唯别而已”,而离别最令人黯然消魂的地方是十里长亭。标题“长亭送别”已经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同学们谁能说出送别的人物、时间和原因?
[明确] 人物---张生、崔莺莺 时间---暮秋时节 原因---张生迫于崔夫人的压力,赴京赶考
2、现在,让我们共享资源,把刚才的答案连起来,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明确]
在一个暮秋时节,张生迫于崔夫人的压力,赴京赶考,崔莺莺在长亭为张生饯行,深情叮嘱,目送远去。
五、品语言,赏意境。
(一)赏析[端正好]
1、一对有情人经历了几番波折,刚刚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到承认,从地下转为公开,马上又面临着分离。此时,莺莺的心里汹涌的暗流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哪些词语道出莺莺长亭送别的心情?
[明确] 依依不舍,眷恋诸如此类的词语都可以。
2、英雄所见略同,我与同学们的看法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有依据吗?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一支能证明你们观点的曲子。
在学生纷纷的报出自己找到的曲牌后,先赞赏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然后选择一个角度入手赏析。
首先赏析[端正好]。
3、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且背诵[端正好]。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何况萧瑟清秋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如莺莺自己所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于是在长亭路上,我们可以透过她的泪眼看到这个秋景。
一读,齐声朗读。古人说读这段文字,感觉余香满口,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再来读一次。这回读得舒缓一些,因为莺莺在叹息呢!
二读,女生齐读。能马上背下来吗?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当堂检查背诵。
4、由于这首曲子十分优美,几乎每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都可圈可点,清代梁廷枏《曲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你们最喜欢其中哪处描写?最喜欢哪一个词?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与范仲淹的《苏幕遮》比较思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还可与有人这样评价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相比较)
[明确]
(1)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的痛苦压抑。
“碧云天”,是说天高云淡,寥廓苍茫,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
“黄花地”地上一片狼籍的菊花,勾起心中无比惆怅。
联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说的是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没有那么伤感,原因在于意境的协调。
“西风紧”,可以联系李清照《醉花阴》 ( http: / / www.21cnjy.com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字掀起来了,人感到一阵寒意。物皆著我色彩,莺莺用自己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受苦的感彩。西风紧,说明风更烈,更使莺莺消魂。
“北雁南飞”,可以联系范仲淹《渔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说的是,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冬。这意味着归家。面对着此景,莺莺联想到什么?张生就要北上,与自己分离。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
“霜林醉”,既写出枫林色彩,更写出它好象人那样在风中摇晃,不能自持的情态。
小结: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大雁,猛烈的西风,如血的枫叶,融为一体,构成萧瑟寥廓、令人黯然的境界。而且化用诗句,更加深了意境。
(2)把莺莺的愁绪,注入秋景,营造“有我之境”。
霜林为何如血?这是自然的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莺莺却认为是离人伤心的血泪染红的。“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使大自然的景物也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而且也令人好象看见离人的涟涟别泪。
如果没有下一句,单是一个“染”并不能反映莺莺的愁绪。
且看毛泽东《沁园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画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不是悲秋。
总之,萧瑟的秋景与悲戚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5、意境描述,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景物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的意境描述出来。注意,在你的风景里一定有莺莺的形象。
[端正好]意境描述示例:暮秋时节,碧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啊!是离人眼中血泪染红了它!
6、学生评述。
7、老师评述:一切景语皆情语,阔远、萧瑟、凄冷的秋景吻合了断肠人的心境,构成一个优美的“有我之境”。(板书:秋景、阔远、萧瑟、凄冷)
(二)赏析[一煞]
1、在张生跨马远离之后,莺莺仍然怅然痴立,极目远送,这时候,在她的迷蒙泪眼中又出现了一幅秋景。让我们来齐读[一煞]。
2、同学们,假定自己就是莺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些什么?
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针对第一句话,说说莺莺的所见所感;第二组针对第二句话,说说莺莺的所闻所感。
示例:
第一组:我怅然痴立,极目远望,但是青山和疏林却挡住了我的视野,我的内心啊,充满了欲见不能的惆怅和欲去不忍的眷恋。
第二组:寂寞的夕阳古道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刚才还有我们的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这时,秋风送来马的嘶鸣,打破了古道的沉寂,也撕裂了我的心。能听到马的声音却看不到骑马的亲人,真令我痛不欲生。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啊!
3、同学们,这曲子中哪些词语最值得咀嚼回味呢?
[明确]
“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经·君子于役》中最早出现以夕阳写怀人思归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莳,日之夕也,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夕阳日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文以情动人,诗是文中酒。”这曲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诗歌的语言,借助阔远、萧瑟、凄冷的秋景营造意境,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渗透着浓郁的诗情,反映了莺莺内心无比的惆怅和眷恋。那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同学们能否小结体味意境的方法?
古诗体味意境的方法通常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分析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想象人物身处其中的感情,就能很好地把握他融入其中的感情基调;在鉴赏中再现人物或物象的形象,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中心意思。
5、背诵。
(三)小结语言特色
王实甫真是个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用典雅的语言写出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板书:典雅)
《长亭送别》这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绝唱,瑟瑟秋景和依依情思高度交融,构筑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板书:意境),真可以称得上是戏剧中一首秋思之祖。
[说明:[一煞]是莺莺目送张生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的唱词,借景抒情,哀怨动人,与[端正好]遥相呼应,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是我选择这两支曲子的原因。但是品味两曲的方法是不同的。[端正好]的赏析强调如何“入境”,[一煞]主要通过体味“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咀嚼含情极深的词语,小结方法即教给学生“出境”之法。这样从感性入境到理性出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戏曲的语言的能力。]
六、品语言,析人物
(一)通过赏析[滚绣球],揣摩莺莺心理
1、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学生齐读[滚绣球]
2、[滚绣球]中有两个直接点明莺莺心情的词,请指出来。 (生:恨、怨。)
具体说来,她恨什么怨什么?此恨你们谁知?请找出句子。(生: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请好好体会这两句话里的情绪。
(生: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直接倾诉,意即我们两个人意气相投,相见恨晚,可如今你这么快就离开了,我的心里充满着哀怨和忧伤。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恨不得让斜阳一直挂在树林上,让时光停住。离情难舍,寸阴可贵,委婉的表达了留恋之情。)
3、[滚绣球]中除了通过“恨”与“怨”这两处直接抒发莺莺离情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暗示莺莺愁绪的?
[明确]
(1)“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可见莺莺不忍骤别的惜别深情和不肯放弃一时半刻的厮守的微妙心理。
在学生初步赏析这句话的意蕴后,教师让学生把原句和以下三句比较,说说表达效果。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慢慢的随”
“马儿快快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马儿快快的行,车儿慢慢的随”
老师在分析或评价时可以借用金圣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批语:“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得出来。”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用夸张手法,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悴。
教师在分析时可以利用体态语言。比如举起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手表来代金钏,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手表会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是憔悴清瘦了;再点拨学生进一步思考:听得道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这是事实吗?学生会理解使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
3、朗读。
4、小结:巧用修辞,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摹写离愁别恨。(板书:巧用修辞、通俗)
[说明:“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乌申斯基语)我们也通过比较,更准确的把握人物情感。同时,也不能忽视体态语的作用。]
(二)赏析[朝天子],探究莺莺性格
虽然离愁别恨填满心胸,但迫于崔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压力,一对有情人不得不分手。在古代人们以“金榜题名时”为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莺莺对此有何看法?能否从[朝天子]中找到答案?
1、女生朗读。
2、了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出处和修辞效果。
[明确] 莺莺视功名为蜗角和蝇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鄙视功名利禄,与母亲崔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必须应考”与“不愿赴考”的矛盾冲突中,莺莺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和叛逆性格。她不顾门第、权势,和白衣书生张生相爱,追求一种心灵的契合和真挚的感情。
3、小结:她的离愁别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闪耀着重爱情、轻名利、反礼教的光辉(板书:重爱情、轻名利、反礼教)。作品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美好的人物心灵。
七、课堂总结
1、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课堂感受等。
2、老师总结艺术特色和学习方法:
通过品语言,来赏秋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离情(板书:品、赏、感),感受人物之美和意境之美,我们不由击节赞叹: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美不胜收,美在绮丽典雅的语言,美在深情动人的人物,美在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在这些和谐统一形成的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明:学生的总结可以反馈教学目标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况,如果学生总结十分到位,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如果学生的总结比较零散,教师就用精要的语言,对艺术特色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八、布置作业
品、赏、感是我们赏析文学作品的金钥匙,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用这把钥匙来打开缪斯女神宫殿的大门,来探寻文学作品中秋的意蕴。请以“探寻文学作品中秋的意蕴”为话题进行拓展阅读。
[说明: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板书】
长 亭 送 别 王实甫
品语言 巧用修辞 通俗+典雅
赏秋景 阔远 萧瑟 凄冷(意境)
感离情 重爱情 轻功名 反礼教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煞]:正如《诗经》所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瞻望弗及,涕泪如雨”,“无人语”和“听马嘶”,“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撕心裂肺的悲哀。这支曲子写景抒情和谐统一,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极尽“曲终人渺,余味无穷”之妙。读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我们看《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读起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
[滚绣球]金圣叹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 ( http: / / www.21cnjy.com )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可见“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抒发了莺莺不忍离别,连一会儿的厮守都不愿放弃的深情。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以形来说,是夸张;以情来说,却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借艺术的夸张而愈显真实。“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震撼了莺莺的心灵,她的心碎了!这段曲词,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写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我们在《窦娥冤》中也读过[滚绣球],两者相比较,就知道不同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
【同步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7-10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7.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8.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http: / / www.21cnjy.com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6.试以《长亭送别》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答案: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玉駉(jiǒng) 蹙眉(cù) 须臾(yú) 吁气(xū)
B.谂知(niàn) 迍迍(dùn) 玉醅(pēi) 调护(tiáo)
C.靥儿(yàn) 弃掷(zhì) 泠泠(líng) 长堤(tí)
D.揾做(wèn) 相偎(wēi) 顷刻(qǐng) 栖迟(qī)
2.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淡烟暮霭相遮蔽:傍晚的云气。
B.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帮助。
C.推整素罗衣:推开。
D.趁路途节饮食:趁着。
3.下面句子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奈时间怎不悲啼:无奈时间过得很快,怎不让人悲伤流泪
B.视官如拾芥耳:把官位看作是小草一般。
C.阁泪汪汪不敢垂:他眼泪汪汪不敢低头。
D.顺时自保揣身体:顺应时令的变化,保重自己的身体。
(二)阅读
长亭送别(节选自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怀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借景抒情) (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得疾。柳丝长玉駉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逸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马儿因依恋而慢慢走) (开始,起头)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哪知我的心里啊!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作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隍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即“辱没”)(洁郎,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斜偏着身子坐,指张生)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酒席上斜签坐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呆呆的,死临侵,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1.【端正好】一曲中创设了哪些意象 作用是什么了
意象有:
作用是:(不超过16字)□□□□□□□□□□□□□□□□
2.【端正好】一曲中哪一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使景与情化而为一无法分开
这个字是( )
3.曲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特点:
作用:(不超过20宇)□□□□□□□□□□□□□□□□□□□□
4 【叨叨令】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至少写出两点)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特点和作用是
答案
(一)1.D 2.A 3.D
(二)1.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大雁、红叶(六个);情景交融,借深秋景色,抒发离愁别恨。
2.染。
3.运用夸张手法,作用是:表现由于离别的极度悲哀而身心憔悴。
4.运用了“儿化”,口语人曲,更贴近人的情感;
运用了排比,气势贯通,使所抒悲情更加强烈;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 ( http: / / www.21cnjy.com )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教后感:本文在教学时重在通过诵读、揣摩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我理解和感悟为主,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