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主要师生活动
一、教学背景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现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本课《谁先迎来黎明》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明确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为 24 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理解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能够运用 “地球椅” 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学会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进而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不同地区迎来黎明时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地球椅” 实验的有效实施和对相对运动概念的深入理解。 克服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和生活体验不足对学习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打印好的 “北京”“乌鲁木齐”“东”“西” 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大型地球模型、模拟太阳的强光灯、视频资料、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书籍。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日出视频,展示不同地区日出的壮丽景象。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的日出美景。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差异。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因为地球在自转。”“可能与地球的位置有关。” 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国有很多城市,比如北京和乌鲁木齐,你们觉得这两座城市谁会先迎来黎明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谁先迎来黎明(板书)。 (二)知识铺垫 复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自转。谁能说一说地球自转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 24 小时。”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回忆起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介绍相对运动的概念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相对运动的现象。谁能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回答:“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两个人在操场上跑步,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 等。 教师解释:“相对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在研究地球的运动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相对运动的概念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展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并提问:“谁能说一说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教师强调:“了解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是我们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重要基础。” (三)实验探究一:谁先看到 “太阳”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要探索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到太阳,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做模拟实验。”“可以在地球仪上观察。” 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设计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我们可以用手拉手围成圈来模拟地球,一位同学贴上‘北京’和‘东’的纸片,另一位同学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转动时要慢慢进行,注意观察太阳出现的顺序。记录要准确、清晰。” 进行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观察,不要打闹或开玩笑等。 分析实验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教师提问:“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看到太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呢?” (四)实验探究二:转椅体验活动 生活中的相对运动现象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的物体有什么相对运动状态呢?” 学生回答:“车向东行驶时,树木向西运动;车向西行驶时,树木向东运动。”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坐在转动的椅子上,我们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呢?” 学生回答:“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转。”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地球椅” 模拟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步骤:“一位同学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同学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 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转动椅子时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以免学生头晕。观察要仔细,准确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推理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么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 (五)实验探究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谁先迎来黎明 改进实验条件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得出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么如何用地球模型来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在地球模型上贴上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标志,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谁先被照亮。”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介绍实验步骤:“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 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手电筒的光线要集中,不要晃动。观察要仔细,记录要准确。” 进行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观察,不要打闹或开玩笑等。 分析实验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教师提问:“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被太阳照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这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我们之前的推理是正确的。那么,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六)研讨与交流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天体的运动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地球自转一周是 24 小时。因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只有一次黎明,而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 24 小时。”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总结地球自转的周期和特点,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地球的运动。 拓展问题讨论 教师提问:“除了自转,地球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呢?这些运动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查阅资料、观察自然现象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地球还有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大约是 365 天。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七)拓展与应用 教师介绍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实际应用。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如日食、月食、卫星导航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教师解释:“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卫星导航系统则是利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卫星的轨道运动来确定位置和时间的。这些都是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看看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运动有关。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如你观察到了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你能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来验证你的想法吗?等,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和时间,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工具等。 (八)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谁先迎来黎明,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学会了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来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知道了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我们还知道了地球自转一周是 24 小时,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回答:“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和推理。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