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对不等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已经经历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学习,但是对于不等式形成的现实背景、实际应用价值仍然不甚明了,很少学生能够自觉由已有知识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本课时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继而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从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在课堂活动中经历、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重在学生参与完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清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上能独立、正确的完成,个别学生在画数轴表示解集时实心圆点与空心圆圈想混淆,个别同学甚至因粗心而把方向画反,在此应该加以强调。特殊解问题一部分学生能顺利解答,一部分学生因思维定势与审题不严而做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板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 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课题;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三环节:类比方程,明晰概念;第四环节:巩固概念,针对练习;第五环节:解法详情,练习提高;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当堂达标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1: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活动目的:通过解决这一情境问题,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提供条件。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1}: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进行自学:
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自学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课本P137 习题11.1和P140 习题11.2中找出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活动内容{2}: 请你从下列式子中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三环节:类比方程,明晰概念;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给出概念之后抛出此问题:
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自主通过对上述不等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其异同,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学生不难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式也可以像方程那样去研究,培养其化归、转换的意识.
第四环节:巩固概念,针对练习;
说出下列式子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不仅会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回味得到不等式的建模过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不等式.
第五环节:解法详情,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1}: 求下列各不等式的解集:
(1) X+5<3 (2) 3y>30
(3) -3x>30 (4) x+2<10
(5) -2x<15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口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
活动内容{2}: 例题示范:求不等式的解集:
3x-2>5x+4
提出问题: 你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吗?试一试.
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是否有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能否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中,应注意什么?
活动目的: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1.在(1)和(4)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要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不等号以及端点的情况.
活动内容{3}:尝试练习
(1)5x-12≤8x+3
(2)2x-2<4x+12
(3)2(5x+3)≤x-3(1-2x)
求出不等式(1)的负整数解.
活动内容{4}:解含分母的不等式
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活动内容{5}:跟踪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你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类比的数学方法。)
你觉得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第七环节:当堂达标
下列式子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哪些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X>0
2、X >2
3、x+y>-3
4、x=-1
判断下列解不等式的正误.
(1)-2x<4
解:两边同除以-2,得 x<-2;
(2)x+1>2x-3
解:移项得,4>x ,即 x>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之后学习其解法。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显示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不等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学习,难度不大。前一节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为系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了铺垫。其实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不等式(组)的基础.教材中有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不等式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接着从不等式的性质研究其解法,教材内容非常清晰。
观课记录
一、课堂教学结构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较合理,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明白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步骤。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例题加深,让学生经历了回顾、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判断、找方法、合作交流等过程。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用新教材的思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本节时,要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
(1)从概念上来说:两者化简后,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但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2)从解法上来看:两者经过变形,都把左边变成含未知数(如x)的一次单项式,右边变成已知数,解法的五个步骤也完全相同;但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变号,而方程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等号不变。
(3)从解的情况来看:
1、为加深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应将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它可以形象认识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和它的无限性.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
2、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特别是性质3。不等式的性质是正确解不等式的基础。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反思
有效的提问可以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学生在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基础上,类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提出对“等号”与“不等号”的不同,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又有点差别,特别是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不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的理解。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课堂教学提问中, 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尽可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会做。
三、 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
本节课从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在课堂活动中经历、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重在学生参与完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板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本节课较好的方面:
1、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2、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不足方面:
练习所用时间太长,讲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太细致,导致了后段时间紧,部分内容不能完成。
我深感,只有当学生真正获得了课堂上属于自己学习的主权时,他们个性的形成与个体的发展才有了可能。本课在现场操作与反馈中,与教学设想仍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形态,师生都还未能很习惯地进入角色。这说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真正成为师生的教育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和我的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不断努力前行,总之,我们在课堂上还是要尝试着少说,给学生留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课前,教师必须多做一些事,例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多思考一些学生所想的,真正做好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
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