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4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4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16: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基础知识】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复辟独裁与维护共和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____。
3.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
4.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5.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__ __”,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
6.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____年为洪宪元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原因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2)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2.派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三大派系。
3.表现
(1)军事上,军阀混战: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____、____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上争权——“府院之争”
①背景:袁世凯死后,____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
②过程
A.____年5月,继任总统的____免去____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B.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C.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位,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 ,拒绝恢复国会。
(3)对外参加一战
①原因: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____在华势力的发展。
②概况
A.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____方面。
B.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C.派十几万名____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③影响: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1.反独裁:____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____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反称帝——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1915 年12 月25 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____,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贵州、广西等数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____,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3.护法制——护法运动
(1)背景: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过程:1917年8月, 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__ __”,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__ __,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二、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原因
(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__ __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2)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____。
(3)外部环境:一战期间,____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4)群众性的____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2.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推动了中国____人数的急剧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上升;为__ __的到来和____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
(1)共和政体建立的推动。
(2)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①改用____,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三、民国初年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1)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4)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兴起
(1)时间、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 ,标志运动开始。
(2)阵地:____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旗帜:____和____。
4.内容
(1)拥护“____”,反对孔教、礼法等旧道德。
(2)拥护“____”,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①内容: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②意义: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____面貌为之一新。
5.意义
(1)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____的重大意义。
【跟踪训练】
1.宋教仁案、袁世凯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事件反映的问题实质是( )。
A.军阀派系之争 B.民主专制之争 C.欧美列强之争 D.政党派系之争
2.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3.下表反映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袁世凯 黎元洪 冯国璋 徐世昌
1912.3—1916.6 1916.6—1917.7 1917.7—1918.10 1918.10—1922.6
黎元洪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1922.6—1923.10 1923.10—1924.11 1924.11—1926.4 1927.6—1928.6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军阀混战 D.民生凋敝
4.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①深受一战的影响
②军阀割据和混战
③政治上剧烈动荡
④完善了共和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明( )
A.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C.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D.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6.据统计,作为荣氏企业经济支柱的纱厂的新置纱锭数从1916年的12.96千支增至1926年的115.69千支,全部纱锭数从1916年的12.96千支增为1926年的173.39千支。这说明,此时期的荣氏纱厂( )
A.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B.受到国民政府大力扶持
C.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D.更加重视企业自主创新
7.20世纪初期,陈独秀认为,民国以来的种种悲剧,缘于国人“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的思想观念。早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他就认为国势衰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国民的性格、心理和民族文化。据此可知他( )
A.希望重塑国民性 B.重视文化的本土性
C.拥护民主与科学 D.对旧道德彻底批判
8.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次;而1919—1922年,该词出现达1188次,甚至一些与新文化运动不相干的人也追求时髦,大讲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无产阶级运动日益高涨 B.“社会主义”受到了民众拥护
C.新的价值观念日益凸显 D.资本主义政体被知识界否定
答案以及解析
【基础知识】
一、(一)2.国民党 3.总统制 5.中日民四条约 6.1916
(二)2.直系 皖系 奉系
3.(1)直皖 直奉
(2)①段祺瑞 ②A.1917 黎元洪 段祺瑞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①日本
②A.协约国 C.中国劳工
(三)1.1913 中华革命
2.(2)护国军 (3)取消帝制
3.(2)中华民国军政府 (3)西南军阀
二、(一)1.(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实业 (3)西方列强 (4)反帝爱国
3. 产业工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二)2.①阳历
三、2.(1)《青年杂志》 (2)北京大学
3.民主 科学
4.(1)德先生 (2)赛先生 (3)①白话文 ②全国报刊
5.(2)解放思想
【跟踪训练】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事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之间的对峙,体现了民主势力同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B项正确;“宋教仁案”发生于1913年,军阀派系之争开始于1916年,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主要涉及当时中国的内部问题,排除C项;“宋教仁案”中以同盟会为主干的国民党在1913年11月已被袁世凯所解散,而后并未出现新的政党,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是“被废止”“称帝”“复辟”表明民主进程艰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1912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历经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的统治,更迭频繁,可见政局动荡,故选B项;表格信息仅反映领导人的更迭,不能说明军阀统治军事独裁,排除A项;北洋军阀领导人更迭频繁,不是军事上的军阀混战,排除C项;民生凋敝是影响,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一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说明军阀割据和混战,②正确;“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说明政治上剧烈动荡,③正确;当时共和制度并未得到完善,北洋政府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④错误。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9年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之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这说明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排除C项;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荣氏企业纱锭数量的变化可知其处于快速发展状态,C项正确;“生产成本”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国民政府扶持与否在材料中尚未体现,排除B项;.自主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对国民性的改造。结合材料中“20世纪初期”“陈独秀”“认为国势衰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国民的性格”可知,早在20世纪初期,陈独秀认识到民国以来的悲剧在于国人缺乏爱国心,所以要塑造国民的性格,即改造和重塑国民性,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一词在1919年之前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在1919年之后,该词语出现的频率急剧增加,达到了“1188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故选C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春到1923年春,工人运动出现高潮,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仅是述及“社会主义”一词,对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不能据此扩大为“民众”拥护“社会主义”,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述及在1919年之后“社会主义”一词出现的频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政体”一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