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一、文本细读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川端康成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在这里,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没有豪言壮语,却也掷地有声,只因为有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川端康成无论是泼墨描写浓浓的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的哀怨,总能扣动读者的情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展示其大手笔的魅力。“父母”的“心”的含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
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
2.品味作者细致的描写;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感受作者对亲情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作者细致的描写;
2.体会文中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感受作者对亲情深沉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读字音 写字形:
读准字音:
濑户内海 衣衫褴褛 酬谢 一模一样
用手指在桌子上写一写这些字形:
酬谢 衣衫褴褛 无精打采
(一)导入:
有人说:上帝疼爱世人,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也有了这么一颗心,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看看在他的笔下,父母有一颗怎样的心?
(三)读课文 初感知
从体裁来看,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情节”。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先自己理一理、说一说)
开端:一对贫穷的父母带着三个孩子在轮船偶遇一个贵妇人,贵妇人提出优厚条件向这对父母们要一个孩子;
发展、高潮:父母先将长子送给贵妇人,后又以次子替代,接着又用女儿替代将次子要回,最后又将女儿要回。
结局:最后一家六口又团聚。
(四)理情节 析描写
师:俗话说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无论如何都斩不断的,任何地方出现裂口就会引起所有人的疼痛。
1、可是文中的父母为什么还要送走孩子呢?
生答“家境贫穷”则追问:哪里体现穷?——第2、4小节 穷便能随便送孩子吗?——第5小节,对方提出优厚条件。
生答“对方提出优厚条件”则追问:这些条件对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吸引力的?——穷人 哪里看出他们穷?——第2、4小节
(优厚条件 :“到了他家的孩子,①不仅能够过好日子,②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③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
家境贫困:
第2小节:“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孩子们……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
第4小节:父母甚至已经到了“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的地步。)
2、面对窘迫的家境,那对父母最终还是选择送走一个孩子。既然送走了孩子,为什么又要三番五次换回孩子?请你从文中父母的语言描写中找出依据。
①将二儿子换回长子时的理由:“是我们家的接班人。”
②将女儿换回二儿子时的理由:“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③要回女儿时的理由:“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
师:那么父母三次换回孩子的理由都绝对成立吗?哪一次理由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明确:前两次理由有些牵强(二儿子也可以做家里的继承人,而二儿子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也不能作为非要回孩子的绝对理由),最后要回女儿时终于说出了他们真实的心声。
2、师:随着每一次理由的陈述,我们离这对父母真实的内心和情感越来越近。那么,除此之外,这对父母的神情也直接记录着他们内心情感的变化。从第一次送孩子到后面换孩子,父母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变化?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这对父母情感的变化:
我从父母 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 的心情。
明确:十分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
( “十分犹豫”是答应女佣的要求的话既能使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还可以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但还是有对孩子的不舍;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说明父母已有后悔之意,为下文换子埋下伏笔;
“无精打采”一词内涵丰富,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
“失魂落魄”写出了那位母亲内心已完全不知所措,所以说出的理由也是很牵强;
“痛哭失声”未闻其言已听其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穷人夫妇的后悔之情在此时达到顶点了。)
3、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走进的父母最真实的内心;又分析了人物的神态描写,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曲折的心理变化。在要回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哄骗,也没有用浮夸的表演去掩饰,只是说出简单的想法,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可以看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所以……
明确:父母质朴的心。(板书)
4、师:三个理由,三次变化后也只是一个结果。如果老师这么设计,单单着力去描写送出和要回长子的内容,写细腻写生动,然后就一家重聚,结束全文,和原文比较,你觉得哪种写法更好?
概括出故事情节的特点: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五)辩做法 悟主旨
1、师:看着这一家六口的团聚经历了这样的波折变化,感受着这对父母的矛盾痛苦,我们也跟着纠结。毫无疑问,父母是爱孩子的,那么到底“送走”是爱,还是“要回”孩子是爱?说说理由。
(送走——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送走的孩子有前途;改善现状,减轻家庭负担;让留下的孩子能分享得更多。
要回——孩子太小,更加脆弱而依恋父母;血脉亲情难以割断;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同学们说的都各有各的道理,你们的讨论也正是这对父母这几天夜不能寐,痛苦挣扎的原因。这样的挣扎,在古今中外,其实也不是个例:
链接:“男女等也是良家儿女,只因命运淹蹇,又值恶薄时年,卖妻鬻子,家业凋零。”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
师:面对命运的磨难,生活的窘境,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选择了卖妻鬻子——而文中的父母呢?最后的决定是“要回”孩子,不离不弃。
那么,放弃那些优厚条件,这对父母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其实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第15小节,齐读“与其……”,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坚定(板书)
师:明知一家人在一起面临的是生存的考验,却仍然选择饿死也要在一起,这种宁死不弃需要多大的勇气。正如大家所说,送孩子是爱的表现,而不送,更是爱。
2、师:一个轮回后,我们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儿女最终都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而对于同样经历了这个痛苦过程的财主夫人而言,结果却落了一个空,我们看,这个过程中,财主夫人的反映有变化吗?——二子换回长子:高高兴兴同意了;
女儿换回二子:有些不高兴,无奈答应;
按常理来说,当第三次提出把女儿要回来的时候,财主夫人会有什么反映?——生气。不耐烦。
事实上呢?——“跟着悲伤起来,含着眼泪”,同意还回。
为什么不仅不生气,反而成全了这对父母? (文中找,读人物语言)读语言,揣摩人物内心。
明确: “是我不对” ——本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将骨肉亲情拆散
“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没有孩子,也有与生俱来的疼爱晚辈的心;
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懂得他们的难以割舍;
“羡慕”——渴望拥有、享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
“感谢”——经历了这些,真正懂得“父母之心”
财主夫人虽然没有孩子,但最终也懂得了“父母的心”, 正因为她也理解这种亲子之爱,才最终让这一家重新团聚。
因此,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3、读完文章,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这种最质朴最坚定的父母之心。这篇小说看似情节曲折,但是故事内容简单,亲情这个主题十分清晰。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
这跟作者经经历有关——
川端的经历:2岁,父亲病逝;3岁,母亲仙驾,与祖父母相濡以沫;7岁,祖母离世;15岁,祖父辞世,成为彻底的孤儿。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川端曾在《十六岁的日记》 中写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人间的温暖。这让他的文字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就如本文中虽然有着浓浓的爱,但是全文却没有一处喜悦的情绪,只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文章中这种最质朴的父母之爱对他来说是如此珍贵,但却只是“幼稚的朦胧的”并且是难以达成的愿望。
(六)齐动手 话亲情
师:拥有父母之爱的我们,更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面对父母面对生活,让我们通过这个文字活动来再次体会父母亲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这句话出自作家冰心散文诗《荷叶母亲》。请同学们参照这句话仿写一句话,用自己的笔触写出父母对我们质朴、坚定的爱。
父(母)亲啊!你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结束语:同学们,读懂了文章,读懂了川端康成,我们也能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期望:希望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质朴坚定的父母之爱,希望每一个人在为人父母的时候有拥有一颗质朴、坚定的父母之心。
课件14张PPT。读准下列字音 濑户内海 衣衫褴褛
酬谢 一模一样
làilán lǚchóumú写对下列字形褴褛 酬谢 无精打采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理情节 析描写 1、文中的父母为什么要送走孩子?2、既然送走了孩子,为什么三番两次换回孩子?请从文中父母的语言描写中找出依据。 理情节 析描写3、从送孩子到换孩子和要回孩子父母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内心情感又是怎样变化的?
我从父母 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
的心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到底送走是爱?
还是要回是爱? 悟主旨 “男女等也是良家儿女,只因命运淹蹇,又值恶薄时年,卖妻鬻子,家业凋零。”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送是爱,不送更是爱。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悟主旨 在换孩子到还孩子的过程中,财主夫人的反映有什么变化呢?
当父母提出要回孩子,财主夫人为什么
不仅不生气,反而哭着成全了他们? 悟主旨悟主旨亲子之爱
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走进作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川端康成——
2岁,父亲病逝;3岁,母亲仙驾,与
祖父母相濡以沫,与姐姐被迫分离;
7岁,祖母突然离世,与饱受打击之后
又聋又哑的祖父相依为命;
9岁,一样命运悲苦的姐姐离开人世;
祖父悲痛欲绝,天天默默流泪;
15岁,为了川端在病痛中苦苦坚持了四年的祖父终究
辞世,川端成为彻底的孤儿。自此,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川端曾在《十六岁的日记》?中写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走进作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渴望得到人世间最质朴的父母之爱。齐动手 话亲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 ——冰心《荷叶母亲》父(母)亲啊!你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