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 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
内容 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 等 打击了 ,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 霸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 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 、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 。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 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宋仁宗庆历年间, 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 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 。
(2)内容
①大力整肃 ,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 。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 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 之路。
(3) 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 。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9月。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3)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 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 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 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 》和中共八大。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 ”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 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7)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能力提升】
1.商鞅变法在政治领域有两个维度,一是要以王权为核心,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二是要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可见,商鞅变法( )
A.缓解了阶级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冲击 B.以稳定社会秩序为根本出发点
C.利于上层意志与中下层利益的结合 D.促使官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太学生每人专攻一经,由主讲官定时考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每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称“职事生员”;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这些做法( )
A.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B.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C.培养了务实的官员 D.解决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
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4.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 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5.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6.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表明,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使我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D.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
7.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15年不变。2004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这些做法( )
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D.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8.“1992年,我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协议外资额与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1991年增长275.7%、385.3%和152.1%。”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缓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向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1)铁器 (3)内容:耕织 县制;意义:贵族特权 统一
2.(1)民族交融(2)均田制;洛阳(3)民族矛盾
3.(1)中央集权;范仲淹(3)财政
4.(1)内阁首辅(2)吏治;税制(4)一条鞭法
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2)救亡图存(3)甲午中日战争(4)维新思想
2.(4)封建制度;启蒙
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1)社会主义(2)论十大关系
2.(1)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2)小康 (3)国家治理 (4)新时代
(5)社会主义 (7)中华民族 两个一百年
【能力提升】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王权为核心”“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利于上层意志与中下层利益的结合,故选C项。A、B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完善”之说材料无法体现,故而不选。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第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这实行上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B项正确;材料不有相关政府开支的信息,故A项错误;王安石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强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无法体现“务实”,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贯通,无法消除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且“种种”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这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正确;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解决了”说法欠妥,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题干举措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并且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革,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这是对封建主义妥协的表现,以此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务实之风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不具有革命色彩,排除B项;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二者宗旨不同,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奖励游学,学成归来后的学子经考核被授予一定的功名,故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社会结构的变动。A项以偏概全:《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B项史实错误:材料提及了科举废除对本渴望通过科考及第士人的影响,并非单纯指落第士人,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D项答非所问且史实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关于中体西用观的讨论,无法看出中体西用观的变化,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故C正确。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材料表格反映了三大改造,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B排除。当时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故D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件,肯定包产到户、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妥善应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这些做法有利于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B项正确;材料所述一系列做法主要针对农业,排除A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农业发展,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D
解析:A.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A项错误;B.B项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C项错误;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外资数额的增加,故D项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