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17: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 的开展。
(2)表现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 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④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⑤ 年起,科举制度被废除。
2.选官制度改革
(1)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可以“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制度正式建立。
(3)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 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
(4)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 思想。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 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 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 两种方式。
(2)1913年颁布了《 》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3)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 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 和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 》,允许 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 。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此时,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 、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
(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国家公务员制度
(1)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 轨道。
【能力提升】
1.1901年,慈禧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以提振权威,但刘坤一、张之洞坚决反对,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则展期一年。刘、张这一举动表明清政府( )
A.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B.选官制度废除的必然性
C.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兴源德书铺,“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的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获利什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封建纲常伦理根深蒂固 B.民族印刷业发展程度有限
C.东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D.清廷改革官制废除科举制
4.1908年,清政府颁布《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经学部考验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以官职。该规定( )
A.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开始 B.有利于改善政府官员结构
C.是缓解统治危机行之有效的措施 D.打击了留学生的参政热情
5.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3月26日,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2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12月7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 )
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分赃 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
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 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6.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 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8.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写入国家法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九种情形和具体程序做了详细规定。这反映出我国( )
A.干部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 B.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形成
C.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强化 D.国家公务员选拔公开化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1)洋务运动(2)经济特科;时务;大学堂;1906
2.(2)学堂选官(3)留学毕业生
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1)文官考试(2)考试制度(3)文官制度
2.(1)甄别(2)文官考试法草案(3)文官制度 连续性
3. 考试法 女子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1)干部制度(2)科学化
2.(1)1993(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法制化
【能力提升】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局。依据题干可知,1901年出现地方部分地主实力派与清政府的离心与不合现象,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极大威胁,故选D项;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指洋务派的崛起,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谈及科举制的弊端与实施情况,无法得出废除的必然性,故B项错误;清政府希望举行乡试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并非民族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得出新的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考选官的模式,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B项正确;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除的,排除A项;当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传统儒学类书籍滞销,而学堂新书的行情却大好,结合材料中的“1907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缘于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推行学堂选官制,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民族印刷业发展的程度和东北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排除BC项。故D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08年”“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廷试后再授以官职”可知,这种规定有利于吸引留学毕业生参政,有利于改善政府官员结构,故B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不久,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就已经开始,A项错误;这一做法并不能有效缓解统治危机,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回国参政的热情和积极性,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北洋政府实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官任用,不是政党政治,故排除A项;古代的科举就是考试选官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故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故D项正确。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1981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干部的“四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故排除A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故排除B项;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不可能被削弱,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可知这是干部问责制度,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分类”,排除B项;我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公务员选拔,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