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024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024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17: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 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 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 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1)背景
①13世纪, 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 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国家 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 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1)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 》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 的基础。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3)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 、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 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 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4)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 。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 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 。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 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 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 》,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 》。
a.宪章确定了 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b.确定了“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 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 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能力提升】
1.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2.欧洲宗教改革后出现了一些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他们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这些新教( )
A.不再受世俗权力的管辖 B.反对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C.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与基督教没有任何关联
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5.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6.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该制度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可见( )
A.维也纳会议杜绝了国际争端
B.近代外交日益规范化
C.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亚洲均势
D.近代外交日益等级化
7.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8.有学者在《国际联盟的历程》一书中指出,国际联盟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行政院的决议……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才可生效。这说明该盟约( )
A.确定“大国一致”原则 B.尊重各国独立主权
C.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有限 D.有效制止了战争发生
9.二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A.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 B.二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C.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 D.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1)中央集权;国家 (2)至尊法案;路易十四
2.(1)英语;拿破仑战争;国王;国家节日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1)主权意识 (2)法律
2.(1)战争与和平法 国际法 (3)领土;国际会议;集体制裁 (4)外交使团
3.(1)国际法 (2)维也纳体系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2)不兼并 反人类;凡尔赛-华盛顿;国际联盟;非战公约
2.联合国宪章 和平 大国一致;国际法院;国际组织
【能力提升】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正确。A项说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B项说的是教皇国,C项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均不符合。故选:D。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新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有利于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不再受世俗权力的管辖”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并非“反对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新教仍然与基督教关联,故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故选:A。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维也纳会议起,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体现了近代外交的规范化、法制化,故选B项;“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力图维系的是欧洲均势,不是亚洲均势,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A项排除;“道光十八年”是1838年,此时洋务思想还没有出现,B项排除;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C项排除;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逐渐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逐渐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渐趋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国联盟约宣称要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战争,但盟约又规定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这就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这说明该盟约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有限,C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排除A项;尊重各国独立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有效制止了”表述过于绝对,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可得出人权问题,从战前到战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二战后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受限,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