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传统文化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次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选取了新年、清明、重阳三个节日的古诗供学生朗读背诵,让学生从古诗中感受传统节日的习俗等。《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颂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是说明性文章。课文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方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综合性学习是在前几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发散的,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清明》。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个段落的意思,完成图表。
4.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5.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标牌识字。
6.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清明》。
3.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课时分配
《古诗三首》3课时
《纸的发明》2课时
《赵州桥》2课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歌谣《传统节日》,学生齐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贴窗花,点鞭炮, 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 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 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 粽子艾香满堂飘。
盼啊盼,过七夕, 牛郎织女会鹊桥。
中秋节,杏儿肥, 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 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2.指名说说这首歌谣中写了我国哪些传统节日。
3.导入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屠 苏 魂 酒 牧 兄 倍
(2)出示生词,同桌互读。
爆竹 屠苏 曈曈 旧符 欲断魂 酒家
兄弟 异乡 异客 茱萸
(3)出示诗句,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诗句。
3.掌握会写的字。
(1)学生说说哪些字需要老师进行范写。
(2)教师范写学生说的生字。
(3)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学习古诗《元日》。
1.教师一边播放歌曲《过大年》,一边展示过年时的图片。
2.师: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一首诗去瞧瞧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风俗。
3.板书课题《元日》,同学们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农历正月初一,因为“元”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开始的”,那么“元日”自然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我国古时用的是农历,因此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若学生答不出“元日”指哪一天,可提示学生“元”的意思。)
4.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元日》。(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5.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6.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请看老师划分的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7.师范读。
师:“/”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老师读时的节奏、语气、语速。
8.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9.齐读。
10.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11.你过春节的时候会干什么?(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二)学习古诗《清明》。
1.教师播放《清明》诗朗诵。
2.学生交流清明节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那天天气怎样?
3.出示古诗《清明》。
4.运用学《元日》的方法,为这首诗划出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清明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教师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朗诵。
2.读题、释题。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题目中是谁回忆谁?
3.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为古诗划出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重阳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结合三首诗描写的场景,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适时点拨。
带着喜悦、高兴的情感读《元日》;
带着忧伤的情感读《清明》;
带着思念的情绪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
2.指名背诵古诗。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一)品读《元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简介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革命家。《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拜相行新政时写的。他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在他的心目中,新政似春风旭日,势必能除旧布新,让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3.学生自学第一、二句,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4.汇报前两句诗的自学情况,并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此刻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7.指名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名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背,看看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二)细读古诗《清明》,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
(2)出示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学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质疑。(预设生: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名朗读。(小组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学后两句。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3)汇报自学情况,集体交流。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 )的景色和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三)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他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出王维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1)学生汇报,板书: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单独、独自……)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2)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______时,却只能____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启发朗读这一诗句。
(3)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时,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他人都与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带着你这份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之情。
(4)师小结: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怎样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其中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
(2)换词体会情感。
出示:“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倍”的妙处)
②师小结:在这里“倍”是“加倍”的意思。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4.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王维会想到谁?(家乡的亲人。)
5.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想一想,仅仅是王维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学生交流)
(2)师小结: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6.同桌互背古诗。
三、总结回顾,发现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
1.通过三首古诗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三首古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及表达的感情中,你发现了什么?
3.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爆竹 春风 屠苏 新桃 旧符
雨纷纷 欲断魂 酒家 杏花村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字词,默写古诗《清明》
1.听写字词,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清明》,教师随机抽查。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导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元日、清明节、重阳节。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远远不止这几个,同学们喜欢的传统节日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观看视频,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3.思考:什么是中华传统节日?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的定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和凝聚,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日。
4.播放幻灯片,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5.确定活动主题。
看过短片之后,你想对传统节日的哪方面进行研究?你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6.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7.教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板书: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8.制定活动方案。
(1)各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有号召力的口号。
(2)教师讲解制定活动方案的要求。
幻灯片讲解:各小组商量一下,打算研究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
(3)各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巡视,倾听并给予建议。
9.集体交流:交流、评价各组方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10.小组按照制定好的方案开展活动。(教师相机指导)
11.教师小结: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开展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相当深的了解,请同学们把你们了解到的传统节日告诉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吧。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围绕“传统节日”编排的,古诗中描写了各不相同的节日情景,紧随课后,是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我将三首古诗的教学同时进行,第一课时安排读字和朗读,依照节奏和初步的感情体验去读,了解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描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二课时安排深入品味古诗,在品味过程中,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同时将背诵古诗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反复呈现、巩固诗句,让学生背熟。而在第三课时,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指导他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加、有效组织、合作协调的能力,真正落实课标及部编教材的意图,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走进社会的桥梁。
《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培养学生珍惜纸、节约用纸的习惯。了解古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纸的发展过程。
能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第一课时
一、交流传统节日活动的成果
1.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了解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不重复只补充。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
3.选取展示活动成果时方式最佳的小组,给予奖励。
二、质疑揭题
1.教师拿着收集的不同用途、不同种类的纸问学生:你们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吗?(学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说一说,读完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想一想:什么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谁改进了造纸术?
2.交流填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四、学习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学生学习“累、切、鲜”这三个多音字。
3.去掉拼音读一读生字。
4.认读词语。
5.小组内互相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主识字,将学文与识字相结合。
6.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录、册、洲”三个字的书写。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累 切
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指名读。
二、研读课文,找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1.轻声读第2自然段,交流: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记录文字?都有什么特点?
(1)学生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
材料 特点
龟甲、兽骨、青铜器 重
竹片和木片 笨重
帛 轻便、贵
麻 粗糙、不便书写
(3)师问:“龟甲、兽骨、青铜器”记录文字,文中没有写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
自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做标识,交流:西汉时代人们用什么书写?
教师小结:麻纸的特点。
3.听老师范读第4自然段,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1)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以什么为原料?
(2)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以这种纸又称“蔡侯纸”,它以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为原料。
(3)这种纸有什么特点?
(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4)回答: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交流: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学生交流谈感受。
三、拓展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伟大贡献之一”。
“之一”就是说只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发明对世界作出了伟大贡献呢?它们又分别是谁发明的呢?
3.学生说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具体是哪四个,并讨论交流这些发明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知道了纸的演变过程、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方法、以及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学到的这些知识都说给父母听一听。
2、搜集其他三大发明的资料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材料 特点
龟甲、兽骨、青铜器 重
竹片和木片 笨重
帛 轻便、贵
麻 粗糙、不便书写
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原料易得、价格便宜、传承至今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因此上课伊始,我用近十五分钟的时间完成上节课所布置的综合性活动,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再引导他们继续讨论,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让综合性学习有布置,有落实,有展示。随后进入本课的学习。围绕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填写表格,从而理清纸的发展过程。还对四大发明进行了拓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抓住关键段落,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美观”写赵州桥的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
2.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试着用一些词语,当好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赏图入境——观桥
1.呈现赵州桥的近远景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想说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噢,有的同学已经把赵州桥的建筑特点看出来了。这节课,我们还要在课文里学到赵州桥更多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音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课文中讲得简单的地方,可以想象得更具体一些,还可以动手画一画。
2.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课文后的收获。
(1)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2)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3)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重点指出“爪”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zhǎo”。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1)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设、计、创
上下结构:省、县、举、智、慧
半包围:赵、匠、历
独体字:史、且
(2)学生写字。
(3)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齐读学习第1自然段
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2.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交流)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语句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的句式特点。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6)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讨论: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出示: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3)问: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通过描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来突出赵州桥的“美观”。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第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和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你来当导游1.师:同学们,虽然如今的桥远远比赵州桥美观、坚固、雄伟,但是在那个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我国的石匠就能造出这样雄伟、坚固、美观的桥,真让人敬佩古人的智慧和才干。如今的赵州桥成了一处旅游胜地,许多中外游客来到这里,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赵州桥呢?老师给你们几个词语,请你们试着用这些词语来介绍赵州桥。
2.出示词语: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
3.教师提示注意事项:介绍时要有自我介绍;介绍中要有适当的指示语;介绍结束后要有温馨提示。
4.组内一个介绍,其他同学当游客,自评、互评。
5.全班交流,集体点评,评选出“最佳小导游”。
四、布置作业
1.当小导游,把赵州桥介绍给朋友和家人
2.和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搜集我们周围的桥。
赵州桥
教学反思:
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比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教学中,我围绕这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本课教学中我还将“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当成一次真正的情境创设,在具体的介绍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围绕几个词语进行介绍,对于介绍中的注意事项我还是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创设之中,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实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4个多音字。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重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的原因。
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互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特别是要读准多音字。
3.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请简要说一说这幅画的名字、作者、年代、大小、画面内容及保存情况。
2.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好几百个,栩栩如生,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____________的农民,有____________的船工,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意人,有____________的道士,有______________的医生,有____________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4.了解课文,展开讨论。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桥北头发生了什么事?
5.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6.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7.指名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清明上河图》历史悠久、画面传神、规模宏大,再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所以名扬中外。
四、尝试介绍这幅名画
1.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与同桌互相介绍《清明上河图》。
2.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3.用简要的文字写下《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词。
4.全班展示交流。
板书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九百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好几百个 热闹
传神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张择端的相关资料,上课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紧接着自主学习,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围绕“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初步了解这幅画的内容,到这幅画上众多的人物,再到热闹街市的表现、桥头北的细节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原因。最后,让学生互相介绍《清明上河图》,意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介绍后可以尝试把介绍词写下来,并不做硬性要求。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这段时间,学生已经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就将为他们展示成果而搭建平台。
教学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重难点
1.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活动情境
1.师: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古诗三首》吗?(指名学生背古诗。)
2.自由发言: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
3.全班交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二、展示活动成果
师:同学们,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这段时间你们搜集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简单地说说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1.了解规则。
(1)各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个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资料,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2)“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3)奖励办法: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张中国传统节日书签。
2.小组交流,推选代表。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选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3.成果发布。
(1)各小组“发言人”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其他同学根据各组“发言人”的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4.总结颁奖。
三、总结活动成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出示课件)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传统节日的习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出来,也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二、写作指导
1.写作内容。
(1)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2)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写作要求。
(1)要把过节的过程和故事写得具体、生动。重点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来写,其他的一带而过。
(2)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
(3)写完后,认真读一读,修改习作。
三、佳作赏析
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今年爸爸妈妈带我到夫子庙看花灯,走进文德桥,映入眼帘的不仅有虎虎生威的虎灯笼,还有雪白的兔子灯、吉祥的鸽子灯、金黄色的橘灯……真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夜晚照得如同白天一样。
花灯展示中心更为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再看那虎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再看那龙灯,追着宝珠上下翻腾,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观看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喊:“龙活啦!龙活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走出夫子庙,爆竹在空中炸响,仿佛把天空炸开了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中一下子撒了下来。快看啊!远处五彩缤纷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妈妈给我们每人煮了一碗汤圆。吃着香甜的汤圆,我体会到了团团圆圆的亲情。 啊,元宵节,真快乐!
点评:本文小作者写了自己过元宵节的情景。文章虽短,但对花灯生动而详细地描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敏锐与细致,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快乐,读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
四、学生习作
五、总结提升
完成习作后,小组内互相读一读,推荐优秀习作,办一期“传统节日”专栏。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1.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2.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综合性学习。在成果展示中,我借助“推选新闻发言人”的活动检验小组活动成果,并为开展得好的小组颁奖。在写过节的过程这一环节时,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只是用一篇例文稍作引导,让学生自我创作,写出真实感受,再将本次习作中较好的习作收集起来,办一期专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细读文本,想想文本的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中国传统文化。
2.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认识7个生字。
2.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难点
1.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仿写一段话。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课文中的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赵州桥》——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了写清楚“街市的热闹”,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为了写清“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写了画上的人物数量及人物的身份。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一段话围绕一句话写,通常我们把这句话叫这段话的“中心句”。想要了解一段话的意思,抓住中心句即可。
二、识字加油站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星期六,乐乐和爷爷一起去上街,他们都去了哪些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场所名称,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读出场所名称。
税务局 档案馆 咖啡馆
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3.指名学生认生字。
4.同桌互相指读。
5.老师检查读。
三、日积月累
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所说的“文房四宝”是指什么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课件:“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作“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4.“雅人四好”又是什么呢?
5.学生猜测。
6.教师课件展示“雅人四好”。
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雅人四好”。
7.分别了解“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的内容。
8.同桌互读。
9.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与以上知识有关的故事。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回忆《纸的发明》一文中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制作过程。
2.学生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下面这段话。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4.上面这段话运用了哪些动词?(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剪碎或切断 浸 捣 捞 晒
6.课件出示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等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做过哪些手工活动。
7.看剪纸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动作。
8.选择一种活动,在纸上把自己选择的手工活动的主要动作写下来。
9.根据所写的动作在小组内说一说活动的过程。
10.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两段话。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指名读。
3.交流这两段话的特点。
这两段话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段话连用五个“有的”,写出了街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第2段话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出了栏板上精美的图案。
4.提示学生观察一下标点符号。
5.学生仿照句子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学生已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
7.同桌互读作品,互相修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剪碎或切断 浸 捣 捞 晒
教学反思:
在教学语文园地时,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勇于探究的品质。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重温课文,从已有的感受和经验中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检查自学情况,适时指导学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词句段运用”有指导、有例子,便于学生轻易习得方法。“日积月累”辅以视频、音乐、故事,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