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31 21: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性质:
孙 中 山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
公历 民国纪年
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
公元?年=1912+民国?年-1
背景:
时间:
国号:
国都:
政府:
临时大总统:
纪年:
意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需要统一中央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国家名称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小明问爷爷多大年龄了,爷爷回答说:“我是民国18年出生的,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他的爷爷今年多大岁数?
公元2018年是民国哪一年?
1912+18-1=公元( 1929)年
2018-1929=89岁
民国107年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思考:
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外交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
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实力。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时间:1912年2月12日
意义:标志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退位诏书
1、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国民权利”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参议院内阁副署之,才能生效。”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1、内容
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法院)
制衡
作用:有效防止专制独裁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关于人民权利的规定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3、作用




准备:革命志士的奋斗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评价:功绩(历史意义) 局限
首义:武昌起义
成果:中华民国建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历史成果
①政治上,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②经济上,制定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社会风俗方面,移风易俗,如剪辫子,易服,禁止缠足等
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四、评价:历史意义、局限性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清朝
龙旗
民国五色旗
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封建王朝
民国政府
专制独裁依旧,
民族危机依旧
签定卖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政治
年代 新建 商办企业 新投资总额
数量(家) 年平均增长数(家) 新投资(万元) 平均增长(万元)
1895—1900年 104 17 2300 383.3
1901—1911年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年 470 60 9500 1187.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但未解决土地问题,人民依然困苦
工厂里的童工
贫民窟
经济
1913年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阳明6人、黎元洪6人、华盛顿3人、康有为2人、袁世凯2人。
你崇拜谁——1913年的民意调查
封建思想依然强大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思想
革除蓄辫、缠足陋习,礼仪、服饰、 婚丧等社会习俗有所改变。 但封建旧思想依然存在。
一些秀才、举人们不肯剪发而偷偷把辫子掖起,戴帽遮掩,或将辫发盘在头顶戴上儒巾, 掩藏完毕,张扬过市,面有得色。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社会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