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集合的基本元算采用讲议结合,通过实例探索集合之间的基本元算,同时应用Venn图正确表示集合的运算,形象直观。对补集的讲解应应强调全集的定义,然后再求补集。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3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集合的运算(一)
问题1:两个非空集合A和B的维恩图表示有几种?请在下面画出来。
问题2:两个非空集合A和B,A中有2个元素,B中有3个元素,则A和B的交集有几个元素?什么叫做交集?
问题3:两个非空集合A和B,A中有2个元素,B中有3个元素,则A和B的并集有几个元素?什么叫做并集?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叙述课本,并完成上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给出交集的概念,并以课件展示: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
【板书】 交集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下列例题(课件展示):
活动2【导入】例1求下列每对集合的交集:
(1)已知集合A={x|x<1},B={x|x>0},
(2)C={1,3,5,7},D={2,4,6,8}。
讲解例题,并提示学生解题思路。
【学生活动】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教师点拨】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可补充以下问题:
能否用维恩图表示A和B两个集合?并提出交集的性质。
活动3【导入】 交集性质:
【教师活动】讲解下列例题(课件展示):
例2:设A={x|x是奇数},B={x|x是偶数},求A∩Z,B∩Z,A∩B。
例3:已知A={(x,y)|4x+y=6},A={(x,y)|3x+2y=7},求A∩B
由学生自己公布答案,并及时订正。
活动4【导入】 并集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
【教师活动】讲解下列例题(课件展示):
例4求A和B两个集合的并集A={1,3,5},B={2,3,4,6},求A∪B
【教师点拨】归纳出并集性质: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1、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2、交集和并集的之间的联系。
活动5【导入】【当堂检测】
1、A={3,5,6,8},B={4,5,7,8},则A∪B= ;
2、设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 ;
3、集合M={1,2,3},N={-1,5,6,7},则M∪N=________.M∩
N=________.
4、集合P={1,2,3,m},M={m2,3},P∪M={1,2,3,m},则
m=_________.
5、2007河南实验中学月考,理1满足A∪B={0,2}的集合A与B的组数
为 ( ) A.2 B.5 C.7 D.96、2006辽宁高考,理2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
的个数是( ) A.1 B.3 C.4 D.8
活动6【导入】教学反思
对学生来说,集合运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通过集合运算扩展学生对“运算”概念的理解。 教学的重点是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的定义。定义这三个运算时,最好不用或、且、非这三个联结词,特别不要用或,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书中列出了上述三种运算的一些重要性质。这些性质,仅作了直观地说明,并没有给出严格地证明。对数学爱好者,可要求他们根据集合相等或关系的定义,给出证明。由于近年来一些高考题和课外练习,都需要利用集合运算的性质求解,所以教学时最好要求学生掌握。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