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熔化和凝固
本节教材分析
教 材 解 读 从本节课开始学习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本节课的内容按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组织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以后学习探究方法做铺垫。在探究物质熔点(凝固点)时,采用了“实验——分析——比较——总结”的探究方法,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学生对实验操作要点进行讨论,以明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实验拓展分析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并进行总结。
学 习 目 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及它们的吸、放热情况。 2.通过比较海波和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会查物质熔点表。
科学思维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解释交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科学探究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通过交流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 点 难 点 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物质熔化时的规律,了解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
备课 资料 word版电子教案、匹配的课件见电子资源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和化雪时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发生这种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熔化、凝固两概念,带着温度如何变化的问题,引入新课。
(2)小华买了一支冰棒,她想将它先放在碗里,等上完一节课后再来吃,她还能吃到冰棒吗 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引入新课。
【导入二】 (实验结合多媒体引入新课)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师: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化。
师:多媒体展示:①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②正在消融的冰凌。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况。
学点1 熔化和凝固
观察:如图1-2-1所示。
图1-2-1
思考:
问题1:钢铁放入锅炉中加热变成铁水,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 熔化 ;铁水浇铸成零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 凝固 。
问题2:固态的钢铁变为铁水的过程要 吸 热,液态的铁水变为固态的钢铁的过程要 放 热。
学点2 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实验:如图1-2-2甲所示,分别给海波和蜂蜡加热,如图乙所示是根据实验所作的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图1-2-2
思考:
问题1: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像可以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 升高 ,当温度达到 熔点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 不变 。蜂蜡随着不断加热,温度 升高 ,在此过程中,蜂蜡 变软变稀 ,最后熔化为液体。
问题2:液态的海波温度达到 凝固点 ,继续放热才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虽然对外放热,但温度 不变 。而蜂蜡在凝固过程中对外放热,温度 下降 。
学点3 晶体和非晶体
观察:如图1-2-3所示是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图1-2-3
思考:
问题1:像海波、金属等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它们的 熔点 。
问题2:具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晶体 ;反之,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非晶体 。
问题3:晶体熔化的条件:(1) 温度达到熔点 ;(2) 继续吸热 。
问题4: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对外 放 热,但温度 保持不变 。
问题5:冰的熔点是 0 ℃ ,水的凝固点是 0 ℃ ,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是 相同的 。
能力培优
1.在0 ℃的环境中,把一块0 ℃的冰投入到0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解析] D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对外放热。在0 ℃的环境中,把一块0 ℃的冰投入到0 ℃的水中,冰的温度达到了熔点但不能吸热,所以不会熔化;同样,水的温度达到了凝固点但不能放热,所以不能凝固。
更多能力培优题(word电子版)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