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重教育目的,突出素质教育中音乐学科的特点,做到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指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同时了解了我国优秀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泥土的歌》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歌曲的演唱教材选用了根据台湾民谣《丢丢铜仔》改变的二部合唱。欣赏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六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调,扩大学生的音乐是视野。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本课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课标分析:
《泥土的歌》是一节欣赏课,首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这节课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形象演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钉缸人的出场形象,福建民歌《采茶灯》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即兴为歌曲改编歌词丰富音乐表现,增强歌曲情趣,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突出了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同时还有古诗词和画家画作,把课程与包括语文,美术在内的课程结合起来适当教学,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为音乐教学所用,最大限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的演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学生能积极体验歌曲的意境,理解歌词的内涵,把握音乐特性,以自然的声音,自信的心态进行歌曲演唱。同时,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学设备----多媒体的作用,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积极性,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
学情分析:
我们是农村学校,农村的初中学生音乐教育与城镇的初中生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农村初中生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上只有一部分喜欢音乐的学生对音乐课有自己的认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用来消磨时间,放松身心不用动脑的课程,因为音乐课不计分数,没有升学压力。虽然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存在问题,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喜欢音乐课的,希望音乐课充满趣味性并且是一节分丰富多彩的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很积极,能充分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有自己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探究活动。
其次,农村的家长对音乐的短浅的目光和无所谓的态度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上有很大程度的阻碍,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增强,一部分家长更是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促使孩子学习各种乐器,这让老师在学校的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全面认知,在识谱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一部分学生迷恋流行歌曲,对教材歌曲有着很深的偏见,那些中外经典作品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初一学生还处在变声期,男生高音上不去,女生真假声不统一也是上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河南《王大娘钉缸》、江苏《茉莉花》、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山西《绣荷包》、云南《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
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的代表作品并能哼唱其中一两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生问好。
2、这节课,老师驾驶一辆神奇校车,带领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学们,请抓紧时间上车啦。
二、神奇校车第一站-----河南省
1、欣赏影片《王大娘钉缸》现场版本并描绘人物形象特点。
2、欣赏音乐《王大娘钉缸》联想人物形象探讨歌曲的特点,乐曲的情绪。
3、再次欣赏乐曲并跟随音乐哼唱。
4、学唱《王大娘钉缸》
5、《王大娘钉缸》简介并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6、拓展表演钉缸人形象。
三、神奇校车第二站-----山西省
1、山西景色多媒体展示。
2、荷包简介
3、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
聆听思考:这两首歌曲在音乐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4、再次欣赏,随乐哼唱,引导学生体会绣荷包的情景。
四、神奇校车第三站-----福建省
1、多媒体课件展示福建客家土楼、茶山采茶。
2、听赏歌曲福建民歌《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特点
3、欣赏云南民歌《采茶调》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作品特点
4、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5、师生一起表演采茶舞
五、神奇校车第四站-----江苏省
1、多媒体课件展示江苏省风景名胜图片
2、介绍《茉莉花》
3、欣赏《茉莉花》并由学生表演茉莉花舞蹈
4、小组合作讨论:这节课欣赏的几首歌曲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5、教师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特点。
六、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语言之一。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教师驾驶一辆神奇校车,代领学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热情,在学习《王大娘钉缸》时让学生观看民间表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在后面的拓展活动中学生也能很好地模仿了钉缸人的出场形象。
每到达一站同时多媒体图片展示当地优美风景,让学生感受到“神奇校车”的意义。在荷包环节,展示实物小小荷包,使之能够正确认识荷包的意义,及其歌曲《绣荷包》的歌曲特点。也正因导入带来的学生饱满情绪保证了本节课学习的成功。在学习福建民歌《采茶灯》时设计的简单舞蹈学生能够很快的学会边唱边表演,充分表达本首歌曲的娱乐特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就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评价上来说,本次课很成功。但是,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也存有不足之处,就是在内容设计方面相对少了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歌曲的把握程度还是值得表扬的,在小组讨论和创编活动中都比较积极,基本全体参与。
小调作为民歌的一部分,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经过岁月的打磨,以及老百姓的传唱与发展,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但是很多民歌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我们呼吁同学们把这些歌曲传唱起来,一起把祖国的民歌文化保护好,让我们的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通过这节课,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