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下左图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右图为地球星瓣图,左图中心即右图中a为“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25~28题。
1.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右图中的
A.b点 B.c点 C.d点 D.e点
2.“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3.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经度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
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
4.依据图,我校位于
①a点的东南方向 ②b点的西北方向
③d点的东北方向 ④e点的西北方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图示意中国五个南极科考站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正北方 D.东北方
6.假设这幅地图自a到b约为6.66cm,那么该图的比例尺大约是( )
A.1:10000000 B.1:500000000
C.1:100000000 D.1:50000000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从图中可知( )
A.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 B.乙地海拔可能为1035m
C.①处陡崖的相对高度约为22m D.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
8.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
A.①⑤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固定式光伏电池板所接收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时的安装倾角,称为最佳倾角。图左示意40°N地区的光伏电池板不同安装倾角发电量相对于最佳倾角发电量的差值百分比,图右示意辽宁省大连市(40°N附近)某光伏电站景观。大连市的光伏电池板的安装倾角多为32°。完成下面小题。
9.该光伏电站若按最佳倾角安装光伏电池板,正午太阳光线能垂直照射光伏电池板的节气是( )
A.春分(3月21日前后) B.小暑(7月7日前后)
C.寒露(10月8日前后) D.冬至(12月22日前后)
10.与最佳倾角相比,大连市的光伏电池板多采用32°的安装倾角,会使光伏电池板( )
A.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大 B.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C.铺设间距变大 D.安装数量变多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及部分地质年代距今时长。完成下面小题。
11.古生代中、后期( )
A.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氧气含量迅速上升
D.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12.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
A.氧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
D.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达到顶峰
图1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分布图,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于2023年12月7日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建站期间,某日科研人员每隔4小时面向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合成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3.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
A.正北 B.东南 C.正南 D.西北
14.拍摄乙位置太阳时,北京可能( )
A.晨光初现 B.日悬中天 C.夕阳斜照 D.夜幕降临
15.为期两个月的建站过程中,扬州( )
A.日出方位不断向南移动 B.昼夜长短差值不断减小
C.正午阳光照入室内的面积变小 D.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最小值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的吸收作用 B.大气的反射作用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散射作用
17.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削弱①辐射少 B.大气削弱②辐射少
C.地面削弱③辐射少 D.地面削弱④辐射少
大气边界层是指对流层下部直接受地面影响,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进行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必经的气层,其高度约为1~1.5km,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影响长三角地区大气边界层呈现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海拔高度 C.地面辐射 D.距海远近
19.一般情况下,长三角地区一天中大气边界层最高的时间段为( )
A.23:00-1:00 B.5:00-7:00
C.13:00-15:00 D.17:00-19:00
20.冬季大气边界层缩小,对长三角地区天气的主要影响是( )
A.气温升高 B.降水增多 C.风力增强 D.雾霾增多
下左图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中、右图为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及生物量图。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 )
A.由西向东递减 B.由北向南递减
C.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D.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2.据材料,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差异,主要是由于( )
A.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植被四季常绿,植被密
B.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大,植物体内含水量大
C.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密度小
D.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光照不足,树木植株高大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3.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4.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结束了5个月的太空科研之旅。图为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主要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可观测到的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6.对载人飞船和地面指挥系统通讯联系干扰最大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星际物质 D.深厚云层
27.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线路中各点位( )
A.①层许多客机在飞行 B.②层可强烈吸收紫外线
C.③层中观测极光现象 D.④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
非洲冰鼠是啥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 海拔2800米处的陡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如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28.11:00至 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食物数量 D.太阳辐射
29.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西北坡 B.东北坡 C.西南坡 D.东南坡
30.当地农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
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4分)
(2)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6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甲图),每年有两次正午出现“立竿无影”现象(乙图),该市某地其中一次出现在6月1日。三亚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差异很大。每年冬季有大量的候鸟老人在三亚过冬。丙图示意三亚全年气温变化。
估算三亚市某地再次出现“立竿无影”现象的日期,并说明判断理由。(5分)
比较三亚市冬季和夏季日温差的大小,并分析其主要原因。(5分)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4分)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
区水系。
左为图1,右为图2
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4分)
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a为“陆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N,0°)。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其坐标应是(38°S,180°),0°与180°是两条相对的经线,应是右图中的c点,B正确;b点、d点、e点所在经线与0°经线不是对称的经线,故A、C、D错误。本题应选B。
2.结合上题可知,“水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S,180°),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因此该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正确;A、B、C错误。本题应选D。
3.据题可知,“陆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N,0°),赤道上位于“陆半球”的经度范围是以0°经线为中心,左右各跨90°,即从90°W向东至90°E。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从20°W向西到160°E,符合题目条件的范围是20°W向东至90°W,因此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
4.我校是沙市中学,位于湖北省,纬度约30°N,经度约115°E,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①正确;b点坐标约54°W,40°S,我校位于b点的东北方向,②错误;d点坐标约5°W,50°S,我校位于d点的东北方向,③正确;e点经度约72°E,30°S,我校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5.A 6.C【解析】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罗斯海星站距离南极点更近,中山站距离南极点较远,因此,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北方;根据图中经纬度判读,中山站和罗斯海星站同时位于东经度,且罗斯海新站在东经度数较大,中山站度数较小,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西部,因此,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西北方位,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图包含中国五个南极科考站,最外围的纬线圈度数应为60度,a和b相隔60°,每隔一纬度的经线长为111km,ab实际距离为111*60=6660km,根据所学知识,比例尺的计算方式是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是6.6厘米,实际距离是6600千米,所以比例尺为1:100000000,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
7.C 8.A【解析】7.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根据等高线底边规律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A错误;乙地海拔为1030~1035m之间,小于1035m,B错误;可根据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该图等高距为5米,①处陡崖有4条等高线重叠,故陡崖相对高度为15m≤H<25m,C正确;该图等高距为5米,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D错误。故选C。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BC错误,A正确;②④分别位于陡
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D排除。
9.A 10.D【分析】9.该光伏电站位于40°N附近。由图可知,40°N地区光伏电池板安装的最佳倾角为40°,则当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为50°时,即正午太阳高度为50°时,光线能垂直照射光伏电池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3月21日前后),A正确;小暑(7月7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寒露(10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CD错误。故选A。
10.结合上题可知,对于40°N地区来说,太阳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光线与以最佳倾角40°安装的光伏电池板垂直。由材料可知,按照最佳倾角安装光伏电池板才能接收最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A错误。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所处的纬度有关,不会因安装倾角的改变而改变,B错误。光伏电池板的安装倾角变小,会使电池板的影子变短,进而促使铺设间距变小,安装数量变多,C错误、D正确。故选D。
11.D 12.C【解析】11.结合所学知识,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在前寒武纪,A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于古生代的早期,B错误;古生代时间为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在前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迅速上升,在古生代的中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D正确,C错误。故选D。
1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之后,氧气含量持续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出现波动变化下降趋势,AB错误;图片能够体现出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C正确;氧气含量在大约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基本稳定,而不是达到顶峰,D错误。故选C。
13.A 14.D 15.D【解析】13.由图示可知,甲位置的太阳高度为最大太阳高度,时间为当地的正午12时,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北方,所以拍摄甲位置的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正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已知甲处为正午12时,科研人员每隔4小时拍摄一次,根据图中太阳视运动方向,可得乙处地方时为前一日的22时。读图可知,秦岭站的经度大致为165°E,故165°E为22时,计算得北京时间22-(165°-120°)÷15=19时,秦岭站建设期间是北京的冬季,此时北京夜幕降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2023年12月7日到2024年2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动。扬州日出东南,日出方位先偏南,再偏北,A错误;在建站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差值在冬至日达到最大,所以昼夜长短的差值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冬至日正午阳光照入室内面积最大,在建站过程中,正午阳光照入室内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日达到最小,所以在建站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最小,D正确。
故选D。
16.C 17.A【解析】16.箭头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箭头④为经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因此箭头④比①细,C正确,和ABD无关。故选C。
17.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到达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A 19.C 20.D【解析】18.春夏季节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的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强,大气边界层较高,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A正确。海拔和海陆分布不存在季节变化,BD错误。地面辐射也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A。
19.结合上题,大气边界层高低与气温高低紧密相关,一天中13:00—15:00平均气温最高,大气边界层最高,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冬季大气边界层缩小,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进行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的垂直范围缩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导致雾霾增多,D正确。气温影响大气边界层的高度,但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气温,A错误;降水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和降温,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降水,B错误;风力的变化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关,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风力,C错误。故选D。
21.D 22.C【解析】21.据图1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横坐标为北半球纬度,纵坐标为年总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到北极太阳辐射量递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生物通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量增加,据图可知,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太阳辐射强,故生物量大,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不是气温,A错误;生物量是干重,与植物体内含水量大无关,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层次少,密度小,类型少,故生物量少,C正确;热带雨林的树木植株更为高大,D错误。故选C。
23.B 24.A【解析】2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
2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
25.D 26.B 27.D【解析】25.读图可知,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所处的地方还在地球的大气层,属于地月系,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故选D。
26.结合所学可知,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会产生大量电磁波,干扰地球大气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明显的干扰,B正确;太阳辐射、星际物质、深厚云层基本不会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ACD错误。故选B。
27.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线路中各点位中,①层是高层大气,没有客机在飞行,A错误。②层是高层大气,没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B错误。③层中是平流层,观测极光现象是在对流层,C错误。④层是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D正确。故选D。
28.D 29.B 30.D【解析】28.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D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C。故选D。
29.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29°14`E,比北京时间(120°E)晚约6小时。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29°33′S )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0.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31.(1)
高差:150米~200米。
(2)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32.(1)大约为7月15日。理由: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立竿无影”),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后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大约在7月15日。
(2)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原因:三亚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反之。
33.(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34(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