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1 11: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道家隐者,山高水长
《老子》四章
黑格尔称赞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
情境任务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如果你是其中一个神仙,能走进道家世界,请你给大家讲解道家思想。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3
2
1
4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活动一
知人论世,梳理文言现象
【自主学习】3分钟
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百汇46、47页,明确下列内容:
1.老子的成就 2.了解背景
3.《老子》的主要内容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建造房屋)。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
毂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正因为车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古代车轮】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
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
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第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有”和“无”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研习文本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四章】
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的天性,欲速则不达。
凡是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自伐”自矜”,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第二章重在“修身”,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研习文本
【探究内涵】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三章】
研习文本
第三章同样重在“修身”,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十四章】 第一层
共两句,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六十四章】 第二层
【注释】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把持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
【六十四章】 第三层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四层
【注释】
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
【六十四章】 第五层
第四章重在“治国”。
研习文本
活动二
有无相生,探讨老子对待
《老子》四章的内容都包含“对待”,列表分析其内容及异同。
异 同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第六十四章 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你张。
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1)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2)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
(3)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4)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
活动三
以“经”解“经”,再探老子哲思
1.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的“有”和“无”有什么不同吗?(十一章)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凸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老子的贡献。如果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反倒背离了真理。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间部分。但也应看到供使用的空间部分是在墙壁、梁柱等实体支持下才能供居住。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变换一种方法去干。
摘自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活动四
联系现实,闪烁辩证光芒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1)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儒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2)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3)“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限时背诵任务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