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1 12:3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意与境中的城市印象——《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两首词的音韵美和艺术美。
2.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内容和风格,探究从意象组合及意境的营造中赏析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情。
3.比较阅读,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意境的体察,鉴赏两首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把握诗歌的主旨,学会运用日常逻辑思维解答语文问题。
5.把握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品悟词人的不同情怀,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的历史兴亡悲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把握两首词的音韵美和艺术美。
2.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内容和风格,探究从意象组合及意境的营造中赏析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情。
3.比较阅读,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意境的体察,鉴赏两首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把握诗歌的主旨,学会运用日常逻辑思维解答语文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城市印象中察意与境
1.“城市名片”一度比较流行,如武汉的热干面、黄鹤楼,同学们随着父母也到过一些城市,对哪些城市有哪些印象?
预设:城市印象,基本停留在建筑和美食,建筑是城市的灵魂,美食是各地风物的代表。
2.按照意象和意境来看,建筑和美食主要是哪一类?
预设:意象类。
3. 涉及到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我们往往以“繁华”“热闹”“宁静”等词显其妍媸。这是从意境入手,并在描述中,掺杂着我们的主观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城市名片”导入“意象”“意境”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重要性,并运用日常思维逻辑解读诗歌。)
今天,我们就用日常思维来解读《望海潮》与《扬州慢》中的意与境。
二、意与境中探城市印象
1.请同学们朗读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从中各选择一个词语为两位词人笔下的杭州和扬州城设计名片。
预设:
繁华:钱塘自古繁华
空城:都在空城(萧条: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2.请同学们朗读文本,小组探讨分析:杭州城的“繁华”和扬州城的“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体现?
3.诗歌赏析中,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如王夫之说,“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
请同学们再次赏读两首词,探究柳永笔下“繁华”的杭州城、姜夔眼中的“空城”扬州,以上意象主要营造了哪些意境?
预设:杭州城的“繁华”体现在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扬州城的“空”体现在昔盛今衰的破败荒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诵读探究,赏析两首诗歌的主要意象及其组合方式,能用较为准确的词语概括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意象与意境的关联: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在赏读中,感受柳永眼中杭州城的繁华,姜夔笔下扬州城的萧条,以境入情。)
4.柳永和姜夔在两首诗歌中借助这些意象与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设:
《望海潮》:对杭州城繁华的惊叹与赞美——治世之幸;
《扬州慢》:对扬州这座劫后孤城荒凉的悲怆(黍离之悲)——乱世之悲。
(设计意图:体会不同情感的诗歌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三、鉴抒情达意艺术特色
1.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两首词在表达治世之幸与乱世之悲时,是如何结合意象体现的 试结合诗词内容赏析。
预设:
柳永《望海潮》:铺叙、点染等;
姜夔《扬州慢》:对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等。
2.两首词一颂承平,一伤离乱,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
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宋翔凤
柳永《望海潮》:承平日久,歌功颂德(干谒);
姜夔《扬州慢》:战事之痛,隐斥统治者苟安求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表情达意的技巧,并通过意象的分析和意境的解读,理解如何赏析诗歌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解读中,有知人论世的基本思维,借用“移情”,置身诗境,以日常逻辑思维赏析诗歌。)
四、课堂练习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预设:自南宋灭亡之后,林景熙饱尝亡国之痛,他持节自守,隐居家乡白石巷。誓不与异族合作,常以诗抒发郁结心中的亡国之恨,以眷怀故国。《溪亭》即是诗人徙倚溪亭、观览秋景,怀想旧君故国而作。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五、课后作业
“治世之音”与“乱世之悲”——我看战争与和平
城市承载着历史的蜕变与更迭,一城的欣荣与枯竭,在和平与战争中一张一翕。柳永的《望海潮》与姜夔的《扬州慢》,映射着城市兴衰的无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新冠肺炎空了繁华的上海江滩,给车水马龙按下了暂停键。没有硝烟的战争,真正让“隔叶黄鹂空好音”……
请同学们结合时政,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教学反思】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指出,“借助想象,置身诗境界,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诗人的心境不同,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方式各异,意境的营造亦随情而迁。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意与境中涤荡着诗人浓厚的情感。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掌握以不同诗歌意象的分析、意境的解读,赏读诗人的别样情感。
移情入境,逻辑思维贯穿渗透。
“大语文”“大单元”是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势,“大”不在于满眼雕缋、故弄玄虚,而在于依傍时势、落地生根。以“城市名片”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日常城市印象评析时的“意象”“意境”概念,同时体会在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时个人情感的融会贯通,打破语文超然象外距离感的厚壁障。以知人论世为本,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体会语文即生活,以日常逻辑思维解读语文问题。
在《望海潮》与《扬州慢》的赏读中,从杭州和扬州城市印象的界定到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拾级而上,裹挟的诗人情感喷薄欲出。从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领悟的“小”,到古代诗人创作赏析的“大”,借助移情,让语文思维不再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