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习重点
1、理解韩愈所确立的从师之道。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三、学习难点
1、理清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
2、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脉络。
PART 002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欧如澜,柳如江,苏其如海乎?”——吴伟业《苏长公文集序》。说的是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艺术特点:柳宗元风格像清泉,清澈精致;欧阳修风格像海涛,雄浑有力;苏轼风格像大海,波澜壮阔。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韩愈散文代表作《师说》,继续探究学习之道,领略韩愈散文的独特风格。自读《高考调研》大本125作者简介了解作者韩愈及古文运动。
课文研习:
(一)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探究写作目的
1、通读课文,找到本文的写作目的?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
2、李蟠一个十七岁后生,何以值得一代文宗韩愈撰文相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3、何为古道?
古人从师之道。
4、难能所以可贵,才值得“嘉”,李蟠行古道之难得在最后一段中有没有具体体现?
有,“不拘于时,学于余”。
5、可见当时社会上比较普遍的风气是什么样的?
不从师学习。
6、由此可以推出本文写作的目的除了嘉赠李蟠,还有一个目的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且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这也践行了他古文运动的一项主张——文以载道。
7、需要落实的文言词语是 :
不拘于时:表示被动关系;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扬。
8、本段作者的感情态度是?
喜悦、赞赏(背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任务一:疏通段意,完成《高考调研》124页第1组小题。
任务二:语段探究
1、直接体现从师乃古道的句子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以下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呢?请划分层次,理清行文逻辑。
以下又写了两层意思:①师者功能;②择师标准,加之第一句,可见本段是按照要从师—为何从师—怎样择师的逻辑写作的。可见,古道阐述的就是“学什么”和“向谁学”的问题。
3、语段过关:本段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从行文气脉和语势看,此段有何特点?
语气斩截肯定,气势如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任务一:疏通段意,完成《高考调研》124页语言文字第2组小题。
任务二:语段探究
1、找出能直接体现从师之古道已经失传的句子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哪些内容直接写到了师道不传的具体现象?
今之众人……
于其身也……
士大夫之族……
可见“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本段中的运用特色。
对比论证。本段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4、韩愈批评当时的不良风尚,这一段的内容与第一段“古道”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首先通过“古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方面的对比,来揭示世风流弊。然后围绕“学什么”和“向谁学”两个方面,对当时的风气予以批判。“童子之师”部分紧扣“学什么”进行阐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部分紧扣“向谁学”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韩愈文章章法谨严的风格特点。
5、韩愈说“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从第二小节当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作者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词句呢?
“嗟乎”“……矣”“……矣”(感叹、遗憾)“其皆出于此乎(推测)→惑矣(感叹)→吾未见其明也(斩截地否定、批评)→呜呼(痛心)→其可怪也欤(强烈感叹,批评、讽刺)”“气盛则言宜”中的“气”指作者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6、如果让你下个比喻,来形容韩愈散文风格,你想到的是什么?
像江潮,浪推千里;说理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五)学习第三段
任务一:疏通段意,完成《高考调研》125页语言文字第3组小题。
任务二:语段探究
1、本段以孔子言行为例进行论述,有何效果?
以孔子不耻下问为例证,使前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论述有了典型依据,而且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形成对比,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用孔子的言行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为什么要专门提“圣人无常师”呢?谁能说出韩愈心里的小算盘?体会“如是而已”中的情感。
这里将圣人无常师的现象单独提出,有两点考量。一方面是可以再次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另一方面,对于韩愈来说,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别人的老师,却又在强调从师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难免有“托大”的嫌疑。要消除这样的责难,就必须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一个择师的标准,以“如是而已”强调其寻常性,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照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学于余”,不落口实,针脚绵密。
(六)小结文章议论的特色
1、议论有针对性
2、对比论证、破立结合
3、长短句、整散句结合,行文气脉中贯,感情充沛。
(七)思考感悟
虽然作者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学完全文,我们还只是这样看吗 想想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总结: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PART 003
五、作业布置
完成默写
六、板书设计
学必从师,以“道”为师 (立)
士大夫耻学于师(三层对比) (破)
孔子从师的言行(圣人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立)